董月濤
(文安縣畜牧獸醫局,河北 文安 065800)
奶牛產后發情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董月濤
(文安縣畜牧獸醫局,河北 文安 065800)
母畜產后的主要特征是泌乳,而泌乳是繁殖過程的延伸。產后泌乳會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引起泌乳性乏情,而產后第一次發情出現的遲早是影響奶牛繁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奶牛業生產中,隨著產奶量的提高,普遍出現產后不發情、繁殖率嚴重降低等一系列問題。據統計,大多數高產奶牛一般在產后80~90 d出現發情,部分奶牛一般在產后3~5個月都不出現發情,約占產后總牛數的31.6%,從而直接導致高產奶牛生產性能的下降。因此,縮短產后乏情期,提高奶牛產后發情、受胎率,對提高奶牛繁殖性能有重要的作用。
奶牛產后發情機理是下丘腦脈沖式釋放GnRH進入垂體門脈系統,使垂體脈沖式分泌LH。LH經血液循環到卵巢,使卵泡發育并產生雌二醇,后者反過來引起LH分泌上升,形成排卵前的LH峰,導致排卵。而乏情狀態下的母牛最顯著的特征是LH釋放的抑制。研究表明,奶牛在懷孕期間,下丘腦的促性腺釋放激素(GnRH)和垂體促黃體素(LH)的積蓄已經耗竭,血液中的促卵泡素FSH和LH的濃度也很低。產后隨著胎盤的脫落,其產生的類固醇激素的負反饋作用消失,血液中FSH濃度升高,脈沖性釋放增強。產后性腺軸活動的主要特征是:GnRH的分泌減少,LH濃度、脈沖頻率低,孕酮濃度也低。

影響產后母牛發情、配種的因素有子宮炎癥、產犢季節、胎次、營養及卵巢功能等,其中受泌乳盛期營養負平衡和促乳激素強度分泌抑制卵巢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是產后不發情的主要原因。一般產后60 d不發情率達33.3%,40 d不發情率達70%,多數母牛產后90 d以后發情逐漸明顯,導致產后空懷時間的延長,拖長了產犢間隔。
母牛長期不發情,直接觸摸卵巢形狀大小、質地一般無明顯變化,有些較正常的小,稍硬、表面光滑,既無黃體又無卵泡,有的在一側卵巢上感覺到有很少的黃體殘跡,子宮發育遲緩,缺乏彈性,卵巢完全處于靜止狀態。若延遲治療,則可能引起卵巢萎縮、硬化。
母牛外觀發情表現非常微弱,爬胯不明顯或沒有,外陰部流少量黏液,不細心觀察難以發現,直腸檢查有卵巢發育,且能正常排卵。
對母牛直腸檢查,產后黃體遲遲未退,一側或兩側卵巢體積增大,卵巢表面上有突出黃體,質地較卵巢稍硬,其大小不一,有的呈蘑菇狀或姜形黃體,有的在一側卵巢上,摸到1~2個或多個小的發育卵泡,子宮松軟,觸摸收縮微弱。黃體囊腫也是表現長期不發情,直腸檢查觸診時感到卵巢上黃體腫大或呈球形,壁厚面軟,大小約5~10 cm或者更大,有空腔,壓之有疼痛感。
要縮短產后乏情期,提高發情、受胎率,首先要根據直腸觸摸診斷的結果,判斷引起產后乏情的原因。根據產后奶牛內分泌的特點及乏情的原因綜合考慮,制定不同的處理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GnRH的脈沖分泌可以刺激卵泡的發育,產后期明顯缺乏GnRH的分泌,LH濃度也較低。到分娩后2~3周,血漿LH濃度才開始緩慢升高,同時脈沖頻率也緩緩升高,而LH快速的釋放頻率是卵巢產后周期活動恢復的前提。因此對于產后卵巢靜止的乏情牛可以采用GnRH的重復注射,引起LH的排卵高峰。據Peters用GnRH重復注射或灌流產后牛,重復注射有一半出現LH排卵峰,灌流有80%出現排卵峰,但也有重復注射只有誘導排卵10%~40%成功率的報道。據蘭亞莉報道,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具有垂體促性腺激素的促卵泡作用,可增強卵巢活性,誘導卵泡生長,試驗的29頭產后卵巢靜止母牛在PMSG(1 000~1 500 IU)處理后7 d內有34.48%的母牛表現明顯發情行為,并且極顯著地縮短了處理至妊娠間隔,顯著地提高了處理后50 d內母牛的妊娠率。另外,奶牛初乳對產后乏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奶牛初乳中含有雌激素(E)、孕酮(P4)、催乳素(PRL)、氫化可的松和大量的前列腺素(PG)。前蘇聯學者對利用初乳刺激產后母牛的性機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春季(3~5月)母牛產后30 d內發情率達78.2%。據李青旺等報道,奶牛注射產后1 h初乳對產后奶牛發情誘導效果比較明顯,產后母牛30~40 d時平均發情率達到80%,產后55~60 d奶牛的發情率達100%;而注射1 h初乳奶牛的平均受胎率為38.74%,注射24 h初乳的奶牛發情率較低,但平均受胎率高達83%以上。
由于缺乏發情前孕酮對大腦性行為中樞的刺激,所以產后母牛的第1次排卵通常沒有發情表現(安靜發情)。在出現短期發情周期同時,出現1個卵泡波,但排卵后形成的黃體比正常發情周期形成的黃體要小。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子宮內膜釋放的前列腺素(PGF2α)和吮吸引起的催產素的分泌導致未成熟的黃體溶解,從而出現產后短期發情。大量注射黃體酮可暫時抑制發情,使血漿孕酮水平上升,突然停藥后,血液中孕酮水平急劇下降,反饋調節垂體分泌FSH和LH迅速上升,引起卵泡發育,進而發情排卵。據劉振君等報道,注射黃體酮500 mg可以比未注射組提早發情配種45 d左右,且一次配種受胎率提高7.4個百分點。據高慶華對產后85 d以上未見發情的荷斯坦母牛,用假孕酮進行6 d短期處理,并在處理結束時肌注氯前列烯醇,48 h與72 h定時輸精,90 d直檢,受胎率85.7%。據馮柏林報道,注射黃體酮5~10 d出現發情征狀,有效率為84.7%,到第二情期受胎率為83%,比未注射黃體酮組提高受胎率25%,且提早發情60~80 d。對于產后乏情牛,血液中孕酮含量較低。只有補充適當劑量的外源性孕酮類物質,提高其在血液中的含量,才能使其停藥后,盡快出現發情征兆。小劑量的孕酮進入體內,與血液中的蛋白結合,不能達到大劑量增加血漿中孕酮水平的目的。而太大劑量黃體酮進入體內,超過正常血液游離孕酮水平,多余的孕酮將與血液中蛋白結合,這樣既浪費了藥物又延長了奶牛的發情時間。
前列腺素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溶解黃體,抑制孕酮的合成,從而導致母畜發情。其作用機制是:PGF2α抑制孕酮合成,加速孕酮降解。PGF2α抑制膽固醇從線粒體外膜到內膜的轉運過程,并引起細胞素P450側鏈裂解酶酶活性下降。誘導活性氧自由基或其中間體產生,從而抑制孕酮合成;PGF2α也能促進黃體細胞的凋亡,因此對于持久黃體與黃體囊腫可用氯前列烯醇處理。據薄占宏報道,應用氯前列烯醇肌注和子宮內灌注都能達到90%的發情率,且第一情期受胎率達到65%左右。牛產后30 d內,用PGF2α的類似物處理,能縮短分娩到發情、再次受胎的間隔,提高第一次授精的受胎率,可能是由于PGF2α刺激子宮的復舊過程。據尹召華報道,用氯前列烯醇處理兩次的母牛,同期發情率明顯高于用氯前列烯醇處理一次的母牛,其主要原因為:氯前列烯醇只對母牛在發情周期的第5~18 d的黃體(功能性黃體)有溶解功能,而對發情周期的第5 d以前的新生黃體及18~20 d的黃體無溶解功能。
奶牛產后不發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內分泌調節的影響作用,也有繁殖疾病引起的不發情。不同的原因應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卵巢靜止,主要是由于奶牛產后激素分泌不足,從而外源補給GnRH,促進LH的分泌及LH排卵峰的出現,導致排卵。由于初乳中含有多種激素,相關報道注射初乳對產后乏情治療及受胎率提高都有作用,而且初乳取材方便、成本低、對牛沒有副作用。對于弱發情與隱性發情,血液中孕酮含量較低。只有補充適當劑量的外源性孕酮類物質在血液中的含量,才能使其停藥后,盡快出現發情征兆。而孕酮的使用量必須準確,小劑量的孕酮進入體內,與血液中的蛋白結合,不能達到大劑量增加血漿中孕酮水平的目的。而太大劑量黃體酮進入體內,超過正常血液游離孕酮水平,多余的孕酮將與血液中蛋白結合,這樣既浪費了藥物又延長了奶牛的發情時間。應用孕酮的調節作用就是用大量注射黃體酮暫時抑制發情,使血漿孕酮水平上升,突然停藥后,血液中孕酮水平急劇下降,反饋調節垂體分泌FSH和LH迅速上升,引起卵泡發育,進而發情排卵。對于持久黃體與黃體囊腫主要采用前列腺素,促使黃體細胞凋亡,將黃體溶解抑制孕酮分泌,達到發情排卵的目的,而且前列腺素還具有促進子宮復舊的作用,因而可以提高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