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現代肉種雞基本上均為寬胸品系,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更傾向于長肉且對料量更為敏感,具有很強的沉積肌肉組織的傾向,這種肌肉較多的體況需要密切關注體質量控制和飼料分配。因此,在日常喂料、淘汰病死雞、更換墊料時應注意細心觀察,捕捉有用的信息,一次完整的巡檢應走遍整個雞舍而不是走馬觀花,觀察雞舍的前后左右各個角落,冷靜仔細,不能心急。
先群體后個體再群體順序觀察;發現普遍的現象,找出極端的現象;觀察雞舍的設備和飼養管理措施運行情況如料線或料桶,發現潛在的問題;在不同時間段或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觀察;定期入舍靜止觀察而不在舍內來回走動;確認雞群中的高危期如0~4 w和24~35 w的生命薄弱期、高危雞和高危地段并特別留意。雞場的盲點存在于自己認為雞場的狀況已經很規范了而無需改進,此時需要同事或專家進行指導交流,以最小化控制雞場盲點;同時應走出去看看其他雞場是如何操作的,取長補短,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每天觀察雞群狀態,蹲在雞群高度觀察其分布狀況、感覺氣流和氣味,目視均勻度、羽毛長勢和狀況、癱瘓和走路狀態、打盹、呼吸聲音和方式、糊肛、雞糞、叫聲、腳爪、死雞等,并及時做好觀察記錄。用眼睛觀察肉種雞的行為看其對自己有何反應;用耳朵聽肉種雞的呼吸是否存在問題;用手感覺雞舍的氣流是否有賊風;摸一摸雛雞是否食入了優質且充足的飼料和飲水。用鼻子聞氣味或感到眼睛刺痛,強烈的氨氣味說明墊料過熱。
觀察雞群有無聚堆現象并及時調整溫濕度、光照等。溫度低時,雛雞并列聚堆;溫度過低,雛雞疊堆;雛雞會遠離賊風。
目視均勻度大小、及時調整溫濕度、墊料、料線和水線。
靜靜觀察而不易被察覺,雞的行為也不會被干擾。
敲擊小桶評估雞群的反應能力,立即挑出對敲擊聲沒有反應的雞。
觀察雞群是否臥著聚集感覺寒冷、是否有賊風等。
觀察雞群狀況、定期重復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異常行為。
注意觀察雞群的活力,那些沒有從腳下迅速跑開的雞通常是信號的發出者,最先跑開的往往是雞群中更為強壯的雞,雞群會在你走過的地方重新聚集,觀察這種現象是否會發生。
喂料時是觀察雞只的最佳時間,主管必須親臨現場,可發現50%的問題。關注喂料量、送料量及喂料的均勻性,確保足夠有效的料位,避免料位不足;快速均勻的飼料分配(低于3 min),雞舍區域內雞群分布良好;育成期在關燈時打料,保證飼料沒有分離,避免鏈式料槽上沒有柵欄導致料線不能正確工作;料盤或料線高度適宜。管理人員要堅持每天觀察雞群的采食情況,注意料位是否充足有效,料盤(槽)之間的間距是否合理,應使種雞育雛期在1 m、育成期和產蛋期在3 m的范圍內都容易采到食飲到水,確保所有種雞在同一時間采食同樣數量的飼料。
每個雞舍都有相對易發問題的高危地段如雞舍的角落、有賊風的區域、產蛋箱及飲水器和料槽底部等,日常巡視時應重點查看,對存在隱患的地方進行整改(表1)。
每次巡檢中都有可能存在,如日常飼喂風險就較大,要確保料線的機械和稱重設備運行良好。冬季冷應激多發,夏季熱應激多發等。
借助紅外線熱敏攝像機可以發現人類眼睛無法看到的信號,如通過該儀器可以看到籠養肉種雞墊紙潮濕后導致溫度低,會造成雛雞冷應激,影響其生長發育。

表1 風險分析及解決方案
肉種雞飼養管理過程中需要嚴格限飼,確保體質量符合標準曲線。育雛期心臟、血管、臟器、骨架和羽毛快速發育,這些器官良好的發育是培育健康種雞的基礎。育成期重點是通過控制飼喂量來調控種雞的長勢。預產期生殖器官快速發育,體質量增加。
肉種雞具有快速生長的遺傳潛力,但生長速度太快會影響受精率、產蛋率和孵化率。通過嚴格限飼和科學的光照程序降低育成期的生長速度,防止種雞超重、開產過早、提高種雞生命周期的健康和質量,使可孵蛋數最多。良好的均勻度是提高生產性能和受精率的關鍵,如果雞群生長發育參差不齊,均勻度差,說明種雞飼養管理上有問題。采食空間小、飼養密度大、飼料分布不均勻、雞群不健康都會導致均勻度差,喂料后所有的雞都應能夠一起采食飼料,如有些雞在周圍亂跑或試圖踩爬別的雞去搶料,說明飼喂空間不足或上料速度太慢。同時飼養密度大影響羽毛質量,飼養密度大雞群在采食時更激烈,強勢的母雞迅速占領料槽,其他的雞只能在邊上等。采食不足的母雞羽毛發育差,產蛋性能低,雛雞質量差。
公母雞同步達到性成熟,才能獲得最佳受精率,如公雞比母雞性成熟早,公雞就會驚嚇;反之可能會受母雞操控,影響交配信心。
3 min內所有的料槽都要加上料,如做不到需要增加料箱或選用其他的喂料系統或從雞舍中間加料。確保公母雞絕對分開飼喂,彼此不互相偷吃飼料。如果料槽太少,公雞常會把料槽擠到一邊,一定要確保有足夠多的料位站立,并通過稀釋飼料濃度來延長采食時間。
如母雞身體兩側有傷,說明公雞的爪和腳趾有問題,要把長腳趾或有畸形腳趾的公雞移走;公雞數量多或采食空間太小相互踩爬也易導致此種情況發生。
墊料質量差會影響種蛋質量和受精率。如墊料太濕,交配區域的墊料會形成坑洞,使公雞很難完成交配行為;同時會導致公母雞形成腳墊,導致疼痛;氨氣濃度也高,影響孵化蛋的質量。全木條地面不利于交配行為,特別是飼養后期,種雞體質量較大,易發生腿病。
只有睪丸發育良好,才能保證良好的繁殖性能。開始掉毛的公雞不會發育成良好的種公雞。應剔除不好的公雞,在繁殖期體質量降低的公雞不能用于受精,不交配的健康公雞可能會過多采食,導致體質量較高,所以要經常稱重,監控體質量增長。如果發現公雞沒有同時吃料,應觀察采食空間是否不夠、公雞是否害怕同別的雞一起采食、料槽放的位置是否正確、料線的高度是否合適等。確保所有的公雞同時吃料,但公母雞不能同時飼喂;首先飼喂母雞,過幾分鐘再飼喂公雞;看母雞是否很容易吃到料、母雞和公雞是否一起采食。如種公雞羽毛完整艷麗,則交配次數少或交配成功率差;羽毛凌亂則是好公雞。在日常巡視雞舍時,隨時拿起公雞進行檢查,熄燈前的幾個小時是公雞交配的活躍期。如果公雞到30 w還沒有交配行為,需從雞群中剔除。當有公雞死亡時,可另外補充一些公雞來彌補,但可能會有負面作用。在早期公母比例可適當高些,但公雞太多會導致相互爭斗;隨公雞老齡化交配次數會減少,所以產蛋后期需要調整公母比例。從40 w開始,可用富有活力的公雞替代部分老齡公雞,這稱之為強化。雞場內部不同的雞舍間調換公雞,可以避免引入外源性疾病。
通過對種蛋、商品肉雞苗質量和抗病力等的觀察確保雞群健康。
把雞蛋從溫度低的環境轉移到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凝結使雞蛋變濕,在潮濕的環境中細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水分會滲入蛋殼表面的保護層,增加感染的風險。啄食污染的蛋殼也是病原菌傳播的常見途徑,產蛋時雞蛋經過泄殖腔以及產在受污染的蛋箱內,蛋殼會被污染,孵化被糞便污染的種蛋,雛雞感染大腸桿菌的風險會增加。孵化條件對孵化率和雛雞的質量有重要影響,雛雞脫水、個體小、臍部愈合不良、蒼白、發育不良、弱(無力)雛、眼睛缺失、卵黃吸收不全、頭部發育不良如歪脖鸚鵡嘴交叉喙等、喙上有紅點、關節腫、爪子畸形,出現這樣的問題多與孵化條件有關。種蛋冷卻是必需的步驟且符合雞的自然習性,在冷卻過程中,雞蛋的內容物會輕微萎縮形成氣室,蛋殼上的贓物會被吸入氣室從而進入蛋殼內;爆裂蛋在孵化箱內破裂會感染其他種蛋;病原菌孵化過程中腐敗產生的氣體聚集會導致雞蛋破裂。孵化破裂蛋、臟蛋、畸形蛋和真菌感染的蛋都會增加感染爆裂蛋的風險。對種蛋進行精心挑選能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對臟蛋用清水進行徹底清洗能減少爆蛋的概率。如有必要把臟蛋和干凈的種蛋放在不同的孵化箱內進行孵化。臟蛋孵化出的雛雞攜帶病原菌,增加雛雞死亡率。為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在孵化前對種蛋進行消毒,不會影響胚胎發育。由于甲醛能穿透蛋殼,所以如果在預孵器中用甲醛對種蛋進行消毒可能會造成胚胎死亡。不同周齡特別是早期的種蛋盡量分開孵化。
4.1.1 青年種雞群
相比30 w以上的種雞,青年種雞所產種蛋孵化的雛雞個體小,1 w死淘較高,可通過采取提高雞舍的溫度1~2℃、額外的精細照料等措施讓雛雞盡快飲水和采食飼料來降低死亡率。青年種雞育成期的飼料、開產時的日齡和體況都會影響雛雞死亡率。降低種雞育成期飼料營養濃度可減少雛雞死亡率。
4.1.2 混合來源的種蛋
種蛋來源于40 w和45 w的種雞放在一起孵化問題不大;但30 w和35 w種雞所產種蛋放在一起孵化,種蛋之間差異就足以使1日齡雛雞產生很大的差異。孵化時盡量減少窩外蛋的數量或不孵化,地面臟蛋表面的細菌數量比蛋箱內的種蛋多1 000多倍。由于種蛋儲存時間太長會影響孵化結果和雛雞質量,對長期儲存的種蛋在儲存期間進行短暫的加熱能減少這種負面影響。開產初期的雞蛋個頭小,雙黃蛋或畸形蛋多,這些雞蛋雖能受精,但不適合孵化,如孵化胚胎會不發育或在孵化過程中死亡;如儲存不當或運輸過程中搖晃太厲害,會導致胚胎在孵化過程中死亡。種蛋大小差異大會影響胚胎的發育,最終影響雛雞品質。來源于老齡種雞的種蛋大,蛋殼薄,如與裝箱用的蛋托不匹配,會導致運輸過程中易碎。
應確保種雞不把疾病傳給雛雞(表2),同樣也不能把疾病傳播給種雞,堅持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任何形式的疾病傳播。

表2 能從父母代傳給后代的傳染病
種雞可通過種蛋把抗體傳給雛雞,取決于抗原種類、抗體形成的時間和產蛋的時間,種雞免疫某些疫苗是為了在后代產生母源抗體,雞蛋中高水平抗體可以保護雛雞在1 w內免于感染某些疾病。有些疾病如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等需通過給種雞注射疫苗,產生母源抗體來防治。如典型的傳染性貧血(CAV),雞翅會有出血,如果雛雞沒有從母體獲得足夠的母源抗體易感染此病。抗體滴度監測可以說明種雞的免疫狀況及是否給雛雞注射疫苗。弱毒苗產生抗體快,對種雞本身效果好,但對雛雞效果不佳;滅活苗抗體持續時間長且種蛋含有的抗體水平高。產蛋期種雞抗體水平會隨日齡增加不斷下降,除非能有機會再次接觸病原。如產蛋期免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以及雞群接觸傳染性支氣管炎野毒,都會使抗體水平上升。如果育成期感染某些疾病,雞群也能建立對該病的免疫力,這就是為什么有時種雞沒有免疫疫苗卻仍能產生某種疾病的免疫抗體的原因。新生雛雞免疫系統發育不全,雞群如缺少母源抗體的保護,易引起疾病的水平傳播。不同來源的雞群母源抗體高低不一,如果混養易增加患病的風險。
一般發生在傍晚,此間不要飼喂雞群,否則影響雞群的交配,下午可以輕手輕腳穿過雞群或給雞群拋撒谷物,這樣可以提高雞群的活動,對公母雞的分布和交配也有積極的效果。把公母雞分開一段時間,會促進交配行為,如采用人工授精,1 w 1次即可,因為受精后精子會存留在輸卵管內,母雞能產1 w的受精蛋。受驚嚇的母雞不交配,如果母雞趴在木條地面上不去交配區域,刻意躲避交配,說明侵略性強的公雞數量太多或公雞比母雞太早達到性成熟,可通過減少公雞數量進行快速干預。公雞的質量、公母的比例都會影響受精率。活躍的公雞表現泄殖腔紅色濕潤,胸部羽毛參差不齊,胸部皮膚紅潤,尾羽凌亂,跗關節粉紅,雞冠末端暗紅。無交配的公雞羽毛鮮艷,雞冠蒼白,體質量太輕或太重,腳趾畸形,踩爬母雞時會傷害其側翼,翅膀下垂,腳墊有問題。
雞冠發白,公雞發育不良。經常相互爭斗的公雞是體質最強健的,有時甚至會攻擊工人。腳趾畸形的公雞會傷害母雞且可能是由于基因先天性缺陷造成,所以需剔除,否則影響雛雞質量。
高溫育雛羽毛發育遲緩,在30 d左右容易感冒。隨時觀察羽毛發育的狀況,如公雞2~3 d生出主翼羽,4~5 d長出覆翼羽。開食開水不良、濕度不足等會引起應激,造成羽毛變薄、呈線狀或有斷線等;免疫引起的應激則羽毛有斷線;濕度過高,羽毛濕潤,羽毛蓬松、污穢、無光澤多見于雞副傷寒、慢性禽霍亂、雞大腸桿菌病、雞絳蟲病、蛔蟲病、吸蟲病、維生素A或維生素B缺乏癥等。羽毛蓬松、逆立多見于雞的烈性傳染病引起的高熱、寒戰如ND、IBD等。在非換羽季節羽毛變脆、斷裂、脫落多見于啄癖、外寄生蟲病(林刺膝螨、疥癬)、鋅和生物素缺乏癥等,也可見于雞自身啄羽,籠養雞頸部羽毛脫落是與雞籠摩擦的結果。羽毛稀少或脫色多見于雞的葉酸缺乏癥,也可見于雞泛酸或維生素D缺乏癥。羽軸的邊緣卷曲且有小結節形成多見于鋅或維生素B2缺乏癥或某些病毒的感染。用手逆翻頭部、翅下及腹下的羽毛,可見到淡黃色或灰白色的針尖大小的羽虱在羽毛、絨毛或皮膚上爬動,多為羽虱。純種雞長出異色羽毛多見于雞的遺傳性變異、一些營養素(如鐵、銅、葉酸、維生素D等)的缺乏等。羽毛生長延遲多見于雛雞葉酸、泛酸、生物素、鋅、硒等的缺乏。
觀察有無癱瘓雞,有則淘汰。原因可能有開食不良、墊料薄受涼、雛雞腳部負擔增大、維生素缺乏等,應采取對應措施解決。
站著打盹的雞只可能原因有墊料溫度低、換氣不良、疾病等。開食不良時應立即人工飲水,增進其食欲。
聽有無呼吸道聲音,如1日齡孵化場新支二聯苗噴霧免疫,4 d后有免疫應激的呼吸道聲音;10日齡免疫前,如果應激還無消失應投藥消除應激,否則10日齡免疫會加重疫苗反應,通常免疫應激反應2~3 d后自然會好。同時應注意觀察雞的呼吸方式。
原因可能有運雛車溫度過低、種雞污染、預溫不好造成墊料溫度低,雛雞腹部受涼,出現弱雛等。
溫度過高、濕度不足引起脫水,腳爪干燥無色澤。
死的方法不同預示不同的疫病如仰死可能是猝死、蜷臥死可能是疾病、側死可能是大腸桿菌病等。死雞場所不同時應檢查此處的換氣、溫濕度、墊料等,尋找死亡規律。對死雞進行解剖,詳細檢查并做好飼養日志記錄。處理死雞時,用帶蓋的塑料桶收集,集中焚燒或進行無害化處理并注意防止污染。
觀察雞糞是否干燥、有無下痢、硬度、顏色、分布等。健康雞的糞便呈青灰色,有白色尿酸鹽。
溫度過高,雞群易受驚嚇尖叫,有異常叫聲應尋找原因如換氣、溫度、料、水等并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