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媽朋友圈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來源于嫻熟的交往技巧和合作意識。”
如果我說交朋友比學習成績重要,估計十有八九的父母會不以為然;但如果我說人際關系比畢業學校重要,大概就會有不少人點頭。
可見,父母們并不是認識不到情商的重要性,而是總覺得在孩子讀書期間,任何事都比不上學習重要。
經常有父母對孩子說:“別跟學習不好的孩子玩!”“有空就多做幾道題,別沒事瞎聊天!”“別把同學叫到家里來玩,亂死了!”“別把你的玩具拿出去,玩壞了怎么辦?”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正是這些阻止,使孩子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結交朋友的機會,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鍛煉社會交往能力的機會。
不少父母覺得,交朋友和諳熟人際關系這些事,進入社會后再花時間學也不遲。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已經進入了社會,而且如果他不懂得如何處理好與同學、老師的關系,不僅會影響到他的校園生活體驗,更會直接導致他進入社會后的各種不適應和抱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因此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由家庭成員的引導開始的。
李晶,著有《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華》,從事親子關系相關理念的傳播和推廣。
一個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會更陽光、更自信、更快樂。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又很有挑戰性的復雜話題,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其一,提高孩子自身的綜合素質。一個文明禮貌、待人友好的孩子肯定比一個行為粗魯的孩子更受歡迎。當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如果他很有禮貌地說:“我想玩一下你的玩具,行嗎?”就很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在這方面,父母在家里要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
其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友誼通常是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如果一個孩子喜歡踢足球,就會有朋友來邀請他一起去踢球。
其三,教會孩子與人分享。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好伙伴。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比如當孩子被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吸引時,可以啟發他說:“試著把你手里的玩具和朋友的玩具換著玩,看他愿意不愿意?”
其四,不要代勞,讓孩子自己決定。有很多父母因為怕孩子吃虧,所以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比如交什么樣的朋友,和小朋友發生矛盾時如何解決問題等等。如果都由父母代勞,無形中就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從小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長大后做事缺乏主見,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遇到障礙。因此,我們應該從小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哪怕他一開始做得不夠好,父母也不要急,給一些鼓勵和指點,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交往能力。
洪霞,《中國日報》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