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勤
在我軍歷史上,曾有一支名叫“華東子弟兵團”的部隊,它作為人民解放軍的“第二梯隊”,配合主力部隊轉戰大江南北,完成了戰區警備、打掃戰場、押解俘虜、救護和護送傷員、運送物資、看守倉庫等一個又一個戰勤任務,成為中外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支特殊部隊。
隨著華東支前司令部的誕生而成立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形勢喜人。為了全力支援和配合淮海戰役以及不久就要進行的渡江作戰,11月4日,中共華東局決定成立華東支前委員會和華東支前司令部,統一領導包括山東在內的華東地區的支前工作。中共魯中南區黨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被任命為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和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
傅秋濤走馬上任后,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以什么樣的形式支援前線最有效,為此,他去征求華野各縱隊首長的意見。他們答復說:“帶手的民工我們已經夠用了,現在缺的就是帶槍的民工(民兵)!”原來,面對淮海戰場上的強敵,各縱隊都希望能集中優勢兵力去戰勝敵人,可是戰場上許多事又不得不讓他們從主力部隊中分兵來做,例如:打掃戰場、押送俘虜、看護倉庫、打擊小股敵人和土匪等,而這些,依靠民工是萬萬不可能的。
于是,傅秋濤就向山東各解放區的民兵組織發出了“帶上武器,支援前線”的號召。武裝民兵們無不熱情高漲,紛紛報名要求參加支前。就這樣,山東很快就調集到首批2.2萬余名攜帶有各式武器的武裝民兵。為便于指揮和管理,華東支前司令部將他們按部隊編制編成了17個團,統稱“華東子弟兵團”,然后分別配屬給華東野戰軍各縱隊,讓他們執行運送傷員、押送俘虜、看管物資等戰勤任務,以便主力部隊騰出手來專心打仗。
“不愧是野戰部隊的好幫手”
以華東子弟兵團2支隊6團為例。1948年11月上旬成立后,這支子弟兵團經過長途急行軍,到達蘇北一帶的淮海戰役最前線,此時戰斗正在激烈地進行。他們迅速投入到搶運傷員的戰斗中。時間就是戰士們的生命,大家抬起擔架就是一溜風,累了就換人接著抬,人歇擔架不停。搶救傷員最擔心的是路上遇到敵機轟炸掃射。有一次遇到敵機突然掃射,一時來不及躲避,有個小組的同志們就一齊撲到傷員的身上。一陣彈雨呼嘯而過,他們一動不動,保護了傷員的安全,受到了指揮機關的表揚。
1949年1月,陳官莊圍殲戰勝利結束,子弟兵團奉命打掃戰場、押送俘虜。戰場上,敵人扔下的坦克、火炮、各種車輛,東倒西歪的,數都數不清,被俘的國民黨官兵烏壓壓的一片。子弟兵團既要負責看押俘虜,又要趕路,還要籌劃供給,真是連口氣兒也不能喘了。但是,大家看著大批的俘虜和堆積如山的勝利品,人人身上都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保衛彈藥、糧食和其他軍用物資倉庫的安全,是華東子弟兵團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次,一輛吉普車在古河倉庫前著火,“嘭”的一聲,車后汽油桶爆炸了。由于倉庫都是租用老百姓的低矮草房,大火引燃了屋檐上的草,民兵們一看不妙,有的用水桶提水,有的跳上房頂往下扒草,有的打開倉庫門搶搬彈藥……歷經一個小時,終于撲滅了大火。彈藥箱雖然被烤得發黑,但一顆子彈也未受到損失。華東支前司令部特給他們頒發了“智勇救火”錦旗,并稱贊他們“不愧是野戰部隊的好幫手”。
渡江戰役勇當船手
渡江之前,2支隊6團接受了一個新任務:征集民船,到巢湖練兵,要求人人學會劃船和游泳。由于國民黨軍隊退卻前大搞反共宣傳,給他們征集民船造成不少困難,他們不得不派人到處找船。很多船主人見他們不像國民黨宣傳的那樣,不僅主動提出要給解放軍過江當船工,還教民兵們學習撐船的本領。
1949年4月20日夜,終于要渡江了。上級交給6團的任務是:運送部隊和彈藥。
大約晚上10時許,江北我軍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曳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驚天動地的雷鳴,無數道火光從炮兵陣地上飛向長江南岸,國民黨部隊的陣地頓時陷入一片火海。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映紅了天空。這時候,6團迅速把船放入江中。等戰士們坐好后,每只船上去兩個民兵負責押船。就這樣,從各港口同時涌出無數大小船只,散布于江面,似箭一般向南岸飛馳而去。
船過江心,敵人的子彈紛紛射來。這時候,民兵和船工們爭著搖櫓。有的船被子彈打穿了,民兵和戰士搶著堵水。忽然,南岸升騰起登陸信號,傳來一片槍聲和喊殺聲。北岸的人們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起來。民兵們押船從對岸放空回來時,在江心碰上第二梯隊的船只蜂擁而來。他們在炮火聲中互相鼓勵:“加油啊!咱們的隊伍打過去啦!”運完了部隊,民兵們把彈藥、器材、蔬菜等物資裝上船去,隨著大軍運到江南。
勇猛剿匪保一方平安
隨著國民黨軍隊的敗退,很多散兵游勇和土匪乘共產黨立足未穩,到處搞破壞和擾亂治安。不少地方的人民政權機關遭到土匪的襲擊,有的干部遭到土匪的綁架和殺害。因此,剿滅土匪、幫助當地干部群眾建設新解放區,就成為子弟兵團后期的一項重要任務。
渡江任務完成后,6團配合部隊接管杭州,到蕭山縣剿匪。經過摸底調查,他們很快摸清了蕭山境內幾股土匪的基本情況,其中人數最多、危害最烈的,當屬石巖山上的那股土匪了。
石巖山土匪的匪首外號叫“老白毛”,手下有70多人,盤踞在山上一座俗稱“老虎洞”的大廟里。廟后及兩側是茂密的竹林,廟體堅固,廟門緊閉。6團官兵悄悄接近“老虎洞”后,迅速實施包圍。土匪們據險頑抗,子彈雨點般從大廟斗拱的縫隙間噴射而出。
一排排長高中英隨即帶領全排沖到離大廟二三十米處臥倒,連續投出了幾十顆手榴彈,接著高聲喊話,進行勸降。勸降不成后,高中英指揮進攻,大家奮不顧身地沖進大廟,高中英端起機槍猛烈掃射起來,槍聲伴隨著“繳槍不殺”的怒吼聲震耳欲聾,土匪們紛紛投降。石巖山剿匪后,華東子弟兵團威名大震,其他幾股土匪見大勢已去,有的逃跑,有的回家,有的投誠,差不多都自行瓦解了。
1949年9月下旬,子弟兵團的任務勝利完成,順利返回山東。絕大多數人都脫下心愛的軍裝,重回他們“亦兵亦民”的角色。
(李云貴薦自《中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