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促進關系嗎?文章在測量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基礎上,構建了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對我國1984—2014年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顯著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
關鍵詞:合理化 高級化 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010-02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我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著平穩快速發展的趨勢,經濟的增長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區別的一個核心變量,產業結構的演進是經濟增長對技術創新的吸收以及主導產業經濟部門依次更替的過程(羅斯托,1962)。
對于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學術界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經濟增長引起產業結構變化。在理論上,庫茲涅茨(1966)提出經濟總量的增長帶動了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因此經濟總量的增長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實證上,付凌暉(2010)通過對我國1978—2008年經濟數據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明顯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動;二是認為產業結構變動推動經濟增長。理論上,以羅斯托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部門結構變動推動經濟總量增長。實證上,王立平、王建(2010)從區域空間的角度實證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變遷對地區經濟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干春暉等(2011)從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視角實證分析,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階段性影響。
基于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系分析,李慧、平芳芳(2014)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數據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合理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產業結構合理化。
二、理論與假設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增長
以庫茲涅茨(1966)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經濟總量的增長會引起需求結構的變動,從而帶動產業結構朝著更合理化的方向發展,而產業結構合理化也會促進經濟增長。由此,我們提出:
假設1a:經濟增長正向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假設1b:產業結構合理化正向帶動經濟增長。
(二)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
付春暉(2010)已經通過實證關系證明經濟總量增長顯著帶動產業結構高級化,因此我們提出:
假設2a:經濟增長正向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假設2b:產業結構高級化正向帶動經濟增長。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收集
本研究主要研究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因此本文將產業結構按行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本文從我國2015年統計年鑒和世界銀行網站上選取了1984—2014年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以及根據GDP名義值等數據。對名義GDP用GDP指數進行平減,算出實際GDP,同時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問題,對實際GDP取對數。
(二)變量與測量
綜合干春暉等人的研究經驗,我們從兩個維度觀測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即是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兩個維度。
1.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為提高經濟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根據科學技術水平、消費需求結構、人口基本素質和資源條件,對起初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產業協調發展,是要素投入結構與產出結構耦合的衡量。本文借鑒干春暉等人的研究方法,在泰爾指數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義,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TS是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指標,n表示產業部門數,i表示具體的產業,在這里代表三個產業。Y表示產值,L表示就業人數。
TS值越小表明產業合理化程度越高。利用我國1984—2014年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和產值的數據,我們計算出了不同時期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標TS的值。
2.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高級化,就是高附加價值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付凌暉,2010)。產業結構高級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本文選取W值為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指標。具體定義如下:首先根據三次產業劃分將GDP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為空間向量中的一個分量,從而構成一組3維向量X0=(X1,0,X2,0,X3,0)。分別計算X0與產業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排列的向量X1=(1,0,0),X2=(0,1,0),X3=
W值越大表明產業高級化水平越高。通過我國1987—2014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的數據,本文計算除了不同時期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標W的值。
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們首先對上文的兩個指標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TS指標的均值為0.2426,30年數據的標準差為0.0464,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別較小,因此在這30年內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總體來說是穩定的。W值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均值為6.2948,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別較大,方差為0.3022。
(三)模型的構建
本文為了深入探討TS、W兩個指標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建立了計量經濟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yt=β0+β1TSt+β2Wt+μt(3)
其中t表示時間,y表示我國經濟增長,為了消除異方差,我們對實際GDP取對數,TS表示產業結構合理化衡量指標,W表示產業結構高級化衡量指標,μt表示隨機誤差項。
四、假設檢驗與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對于時間序列,首先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不然會導致偽回歸問題。本文主要使用ADF檢驗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LNGDP、TS、W三個變量的ADF檢驗一階差分通過了檢驗,那么上述三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
(二)協整檢驗
由平穩性檢驗,我們知道了三個變量之間是同階單整,那么有可能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所以接下來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Engle-Granger兩步法進行檢驗,得到回歸方程:
LNGDP=-5.31.4-3.0297TS+2.567W
(-17.24) (-10.56) (58.24) R2=0.99
括號內為t值,并且都是顯著的。從上式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負相關(證明了假設1),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存在正相關關系(證明了假設2),也與現實情況相符。接下來對殘差進行單文跟檢驗,結果如下:
從表3可以看出殘差項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說明了LNGDP和TS、W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分析,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均衡關系,但是并沒有具體指出因果關系的方向。那么我們進一步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對三個變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水平下,經濟增長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格蘭杰原因,三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僅僅從實證結果來看,我國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沒有明顯的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四)脈沖響應分析
通過分析1984—2014年的數據得到了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與經濟增長的短期關系,所以我們用脈沖響應分析進一步分析三個變量之間的長期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產業結構高級化對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在前4個滯后期有所波動,最后收斂,說明產業高級化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關系表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呈現負相關關系(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標越小越表明合理化程度越高)。經濟增長在前5個滯后期大體上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抑制作用,但在后期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并最終收斂。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1984—2014年數據,從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兩個維度分析了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脈沖響應分析,進行了實證研究,結論如下: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并且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從協整方程以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經濟增長伴隨著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朝著合理化的方向發展,證明了假設1a。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證明了假設2a。但是格蘭杰因果關系結果中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對經濟增長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脈沖響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有負相關(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指標越小越合理)證明了假設1a。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正向促進作用,證明了假設2a。從長期來看,產業結構高級化對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證明了假設2b。
對于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的結論,1984—2014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但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沒有明顯地帶動經濟增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數據選取的問題以及分析視角的不同。
我們需要重視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向的帶動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們要加大產業結構合理化建設,促進三次產業協調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加強產業結構高級化建設,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調健康發展,從而建立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付凌暉.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明[J].統計研究,2010(8):79-81
[3] 王立平,王健.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7):92-95
[4]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被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16
[5] 李慧,平芳芳.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4(10):33-40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