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的殺傷力
哲理的故事:
一戰期間,英法聯軍決定于1916年6月底在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由于在凡爾登戰役中法軍嚴重受挫元氣大傷,進攻的主力任務就落到了英國部隊頭上。
英軍士兵看到法軍傷亡慘重,也跟著士氣大減。6月上旬,一小股英兵在逃跑時被抓,時任英國第四集團軍總指揮的羅林森雷霆大怒,當場要將逃兵槍斃示眾,殺雞儆猴。參謀對羅林森耳語:“殺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士兵們‘身在曹營心在漢,即使上了戰場,也會很快一敗涂地,得想個辦法穩定軍心鼓舞士氣。”
可戰斗迫在眉睫,該怎么振奮士氣?羅林森和參謀苦思冥想,卻仍然一籌莫展,連女兒寄給他的信都懶得拆。
這天,參謀來到羅林森辦公室匯報部署情況,無意間看到桌上的信函,順手拿了起來看了看。細心的參謀一下就發現這封信除了紙箋還有別的,便勸說羅林森打開。撕開信封后,一張印有家鄉風景的精美明信片映入眼簾。看著那青山秀水、牧場牛羊、低矮的茅草房,往日的幸福時光歷歷在目,羅林森沉浸在了對以往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回憶中。參謀突然大喊一聲:“我有主意了!”
數天后,前線士兵們收到了來自家鄉的明信片,不但印有教堂、田野、花園和他們美麗的村莊,還附有親人、政府親切的問候和期盼,盼望他們早日凱旋而歸。士兵們看到明信片時,有的相互擁抱,有的奔跑歡呼,有的竟號啕大哭起來……那幾個逃兵當眾跪在羅林森面前,懺悔自己的怯懦。
在歷時7天的戰役中,戰士們終于扭轉了戰局。
故事的哲理:
親人的關愛與支持,遠比一萬次政治報告和刀光審判,要有效得多。一個組織,要想振作團隊士氣,就請不要忽視他們背后的家庭。
“聽不清”的音樂老師
哲理的故事:
一個女孩剛開始學小提琴,但是拉出的琴聲如同鋸木頭,連父母都不愿意聽,于是不斷給孩子各種指導和建議。結果,沒曾想孩子一氣之下跑到附近的樹林里練去了。
小女孩正在這片樹林里拉琴,突然發現不遠處坐著一位老奶奶,心里有些不安起來:“這位老奶奶不會覺得我拉得不好,影響她吧?”
可后來,小女孩逐漸發現,這老奶奶不僅沒表現出反感,反而有些欣賞的神色。一段時間之后,倆人聊了聊天,小女孩才知道,這位老奶奶的耳朵不好,聽不清楚聲音,但說:“我聽不清,不過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這回放心了,每天都心里踏踏實實地到樹林里拉琴。老奶奶仍然常出現在這里,雖然沒說什么,但仍然會時不時認真地傾聽,并且沖小女孩笑一笑。
終于,家長驚異地發現女兒的琴聲越來越優美了,忙問是什么名師指點。后來,一家人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曾是位著名的音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有過任何問題。
故事的哲理:
音樂教授對小女孩的指導,用貝爾實驗室負責人陳煜耀的話來解說,就是:“領導者的責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領導別人,又要做到別人并不認為你在干預他。”這就是不言之教、無為之治。
馬植勸諫宋徽宗
哲理的故事:
兩宋時期,隨著遼國的衰落,金國的崛起,宋金遼三國的格局正在發生巨變。這時,遼國有一位叫作馬植的官員,看到遼國的腐敗,認為遼國必亡,加之他是漢人,很希望遼國滅亡之后,宋能將幽云十六州收回去,所以特意拜訪當時掌管宋朝兵權的童貫,在童貫引見之下拜見宋徽宗。
馬植勸宋徽宗:應趁著遼國衰弱,趕緊出兵,和金夾攻遼, “愿陛下念舊民涂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成祖宗未盡之事業!”宋徽宗非常高興,從此確立聯金滅遼的方針,和金簽訂了夾攻遼國,收回幽云十六州的盟約。
結果,與金聯合攻遼期間,宋軍低下的戰斗力完全暴露在金面前,大大激發了女真人的侵略欲望,此時又沒有了遼國這個屏障,靖康之恥很快到來。
故事的哲理:
馬植不可謂不忠心,其分析也不可謂不對,終于使宋徽宗做了件“有道理,沒實力”的事情。切記:不管面對怎樣的大好機會,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沒實力的機會是禍事,和實力匹配才是福事。
“超級大國”魏國的瓦解
哲理的故事:
戰國前期,魏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可為什么后人對戰國歷史的印象中,魏國往往是個弱國呢?這源于魏國的重大失誤。
戰國前期,魏國之所以強大得讓人吃驚,是因為魏文王有個“固執”的做法:總是聯合趙、韓兩國,合三晉之力向外擴張。這樣,一方面魏國雖然處在四戰之地,但趙和韓兩國成了魏國穩固的戰略后方。另一方面,三晉合力,人力、物力以及軍力之盛,沒有國家可以匹敵,作為三晉的“老大”,魏國坐穩了超級大國位置。
但是,后來的魏國國君逐漸短視,魏武王沒有理解魏文王的苦心:憑什么打來的“果實”,三家平分呢?于是,三晉中位置最偏的趙國先吃了虧、“分贓不均”:三晉攻城略地的戰利品,絕大多數被就近歸到了魏、韓名下……由此,三晉開始分裂,最終使魏國必須四面出擊才能維持局面,四戰之地的劣勢暴露無遺,局面終于一發不可收拾。
故事的哲理:
無論戰場還是商場,多贏的聯合艦隊式進攻才能爆發出最大的戰斗力。永遠要對吃獨食保持警惕。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