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倫
摘 要:從2014年7月開始到2015年8月,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A股出現了戲劇性的暴漲暴跌,引發了全世界廣泛關注。文章首先對股災發生前后的基本情況以及政府的救市路線進行了回顧;分析了救市注入的資金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機制;然后分為短期和長期,對救市資金的動向和影響效果進行分析;最后對救市資金可能的退出方式,參照歷史上的一些先例,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股災 救市措施 影響 機制 退出方式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096-02
2015年股票市場的消息似乎傳遍了我們周圍的街頭巷尾甚至世界許多國家。上證指數以2014年7月初為起點到2015年6月15日,從2000 點持續突破到5178點,漲幅超過150%。在這一時期,不僅指數的上漲幅度大,股市的成交量也在不斷刷新著新的記錄。對于這一輪暴漲的啟動,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希望效仿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一系列量化寬松政策,通過推動股市的繁榮來拯救持續下行且難以再托起的“房地產化”經濟。但是,有了這種非理性的暴漲,暴跌當然也就會隨之而來。2015年初,由于股市的走勢超出了管理層的預期,融資業務亂象叢生,證監會開始對股票市場實行去杠桿化,對場內及場外融資杠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自此,為期一年的牛市開始發生逆轉,股市開始暴跌,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先后發生了兩次股災,上證指數跌幅超過40%,滬深兩市市值大跌。而這兩次全面爆發的股災,產生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各種“有毒”的杠桿資產問題爆發,從而引發了中國股市一連串的“危機”。
一、股災及救市路線回顧
2015年中發生的這一場股災相似于以往的很多次股災,但又因其來之迅猛且嚴重而創下許多歷史之最。其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連續單日大幅度波動;(2)多次千股跌停;(3)市值蒸發迅速,投資者損失巨大;(4)上市公司出現大面積停牌潮。表1列示了自2015年6月15日至8月25日滬指跌幅在5%以上交易日的數據統計。從數據上看平均每周就會出現一次千股跌停局面,更何況實際中許多大幅下跌連續出現,進一步體現了市場流動性枯竭的局面。
回顧當初的救市路線,在直接使用真金白銀救市之前,國家出臺許多間接干預政策以期提高市場流動性,例如降準降息,取消印花稅、暫停股指期貨交易嚴禁賣空、叫停IPO等等。但市場似乎并不買賬,場外配資、機構資金和散戶的資金都在不分青紅皂白地離場,數日連續的大盤跌停造成了嚴重的市場踩踏現象,許多上市公司市值幾天便蒸發不少,產生了嚴重的市場流動性危機。直到7月8號,政府部門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果斷決定“資金救市”。于是,國家隊采取先拉大盤藍籌后拉中小創業的策略漸漸穩住了局面。此時,市場逐利資金看到市場企穩開始回流買入跌停板的股票,進一步幫助了修復市場元氣與活力,穩定市場信心。其中,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后稱“證金公司”)花費天價救市資金直接進入股市購買股票引發了社會大眾的廣泛熱議。這筆巨額資金被稱為中國版的“平準基金”,與十大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及中央匯金公司合計投入規模高達1.2萬億元,也就是一般媒體所指的國家隊,其進入股市后給市場帶來的實際影響以及退出市場的方式與時間的選擇牽動著每一個投資者敏感的神經。
二、對股市的影響機制
救市資金進入股市對股市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資金流方面,證券市場的波動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的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路徑。
1.消息層面。與成熟的資產市場相比,我國的股市投機性較強,市場參與者一直以來以散戶為主。散戶由于具有盲目和質量參差不齊的特點,很容易受到所謂消息的影響,產生過度依賴于輿論的行為。國家隊資金入駐股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第一時間緩解了大盤的崩潰情緒;與此同時,在我國股票市場,救市資金的動向也牽動著每一個投資者的神經。2015年8月媒體曝出“證金公司減持伊利股份”的消息被一度認為是8月股市再度暴跌的導火索,關于證金“可能退出”的消息令投資者恐慌心理加劇。顯然,目前在中國金融市場造謠成本太低,這種現狀加劇了市場的“羊群效應”,而救市資金已經成為股票市場的一只“頭羊”。投資者、各大媒體和數據庫竭力從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中挖掘國家隊資金的移動路徑,“證金概念股”這類消息的熱度非常高。由于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存在,救市資金像一把雙刃劍,政府及監管部門積極有效的引導不可或缺。合理地運用上市公司報表中體現的此類信息,加強市場信息公開透明,投資環境陽光化,對于將投資者向穩健型、價值型引導有很大的幫助。
2.政策層面。由于我國股票市場交易制度的不完備、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及監管制度的不適應,政府的力量在股票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政策的變化和出臺往往會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我國股票市場素有政策晴雨表的稱號的原因。此次國家隊注資進入股市,證金公司變成股票市場最大的“莊家”,這一舉動明顯加大了政府調控股市的能力,豐富了干預的手段。首先,國家隊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參與其中的接受者,這無疑便利了政策的有效與精準的實施。強有力的調控能力和手段,有助于政府推出更多直接針對病灶的政策,更有利于完善監管政策、提升證券市場效率并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
但應當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目前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監管體制,這種現狀有可能會導致道德風險和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在推行政策措施時還要再三考量。
3.資金層面。所謂資金層面,即流動性層面。救市資金手握巨額股份,成為市場主要的參與者,從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國家隊持股資金規模0.99萬億元,同期全部A股流通市值37.4萬億元,占流通A股市值的2.6%,依舊是市場上最豪氣的“投資者”。關于救市資金是如何影響股票市場流動性的,主流觀點認為,相對于其他的機構投資者和散戶來說,國家隊資金是更穩定的籌碼,流動性小,起到降低市場波動、減少市場投機性的作用。同時,國家隊作為市場最大的投資者,一旦有大的操作,手中的資金和股票足以引起市場的巨震。
三、對股市的影響效果
迄今為止,國家隊救市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隨著各個上市公司年報和季報的陸續公布,人們對國家隊資金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總的來說,分為三部分的國家隊資金其走向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1)中央匯金公司“以不變應萬變”。(2)中證金融資產管理計劃——穩健型投資者。(3)證金公司“高拋低吸”靈活對應。其中,表2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反映了資金比較活躍的證金公司自去年以來部分持股情況,其中不僅包括屬于上證50成分股的大盤藍籌股,還包括了中小板的股票。不難看出,國家隊持倉變動與大盤走勢存在一定同步性,許多持倉個股在大盤相對高位時有減倉的跡象,救市資金對股票市場產生的影響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體現。
1.短期影響。國家隊資金進入股市的短期影響比較顯著。最主要、直接的影響是在資金層面,在千股跌停的局面下不斷注入資金,進行充分換手,緩解了流動性危機,有效改善了市場“死機”的現象。在消息和政策方面,由于股災期間不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如同驚弓之鳥,悲觀的情緒加速了市場惡化,而管理層推出的一些列救市措施,也從側面及時挽救了帶有情緒崩潰色彩的單邊暴跌市場。
2.長期影響。從滬指來看,2015年9月初到2016年11月末漲幅僅為1.37%,而從2016年1月中旬(剔除熔斷機制政策影響)到11月末,漲幅為8.96%,并且很難再見到波動在5%以上的交易日,市場風險確實在降低。尤其是2016年上半年,市場出現連續數日橫走情況,場內資金博弈現象明顯,交易量及換手率幾次創下新低,從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投資者情緒比較穩定,投資策略變得更加謹慎,更多人選擇中長期投資。這對于改善目前我國市場投機現象是一個好的開始。除此之外,國家隊資金對市場的影響其實也在慢慢淡出。一方面,隨著大盤走勢逐漸穩健、波動減小以及投資者信心的重塑,市場對于救市資金的“消息”也不再那么敏感;另一方面,從持倉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來看,國家隊持倉在穩步、較緩的降低。顯然,求穩為主,擇機減倉也是目前最理想的做法。也就是說,關于救市資金更長遠的影響很可能是利用資金優勢和政策配合在將市場逐漸引向長期、價值投資的同時,退出市場于無形之中。
四、可能的退出方式
與此同時,國家隊的介入可能會給外部投資者帶來樂觀的預期,認為市場將更有可能走出穩中求勝的局面,即股市一段時間內的底部已經形成,并且會以穩健向上趨勢發展。因此,很多投資者十分關注救市資金退出的問題。從國際市場來看,救市資金的最終去向大都選擇了退出市場,并且都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如1998年香港特區發生的金融保衛戰,救市資金退出花費了5年時間,到2002年才基本淡出市場。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推出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救市資金退出的時間跨度同樣也達到了5年。因此,A股救市資金的退出,同樣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同時,還要注意的是救市資金不同于其他投資,目的不是為了盈利,所以應盡量避免在二級市場套現,以免由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波動。
具體的退出方式,參照之前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思路:
1.參照我國香港特區的做法成立基金,并掛牌交易逐步出售手中股票。
2.證金公司逐步轉讓所持股份到匯金公司來達到逐步退出市場的目的。
3.參照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做法,在股市上升階段逐步出售股票,但這種方式下應以穩定為前提。
關于救市資金對股市產生的實質影響,是每一個投資者密切關注的事情;同時,研究此次救市政策的影響不僅可以用來作為政策實施的依據,還可以以此為鑒為以后類似事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馮玉潔,辛蘇文.美國重大股災的原因及對我國股市的建議.時代金融,2015.
[2] 易憲容.中國股市如何回歸常態——A股暴漲暴跌的原因及政府救退市之路徑.經濟改革,2015.
[3] 皮海洲.救市資金,別成為A股的懸頂利劍.金融博覽,2015.
[4] 陸蓉,徐龍炳.牛市和熊市對信息不平衡性反應研究.經濟研究,2004.
[5] 呂繼宏,趙振全.中國股票市場的波動、政策干預與市場效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5)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