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彩萍
摘 要:文章對我國國內醫療機構價格的扭曲進行了剖析,本著對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平等的宗旨,我國政府對醫療機構的服務一直進行著宏觀上的調控,并且從財政上一直補貼著公立醫院。通過對比選出的醫療機構服務的規范化價格和它們的平均單位成本,發現平均的成本回收率僅為50%,它們比平均的單位成本要小。為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了對價格扭曲的糾正策略。
關鍵詞:醫療機構 價格規范 糾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238-02
一、價格與醫療服務成本
1.醫院的成本核算,是為了進行科學的管理,按照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同項目、不同階段、不同范圍,計算出醫療服務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并根據不同醫療服務項目的消耗,分配醫療服務費用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從而避免因儀器的閑置而導致衛生資源的浪費,并且是制定醫療價格收費標準的重要依據,也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的要求。國家和政府給予醫院經濟補貼。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特殊市場,醫療服務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13億人口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保障。
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價格”包括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價值是決定價格的依據,是價格形成的基礎。價格不僅受到商品價值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貨幣價值的影響。首先,我國有將近四分之三的醫院花銷來自于住院和非住院的醫療護理,并且超出一半的醫療花銷是用在了藥物上,這樣一來,低收入患者和農民都沒有能力去承受。近幾年來,醫院花銷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這一趨勢表明了消費者的負擔也在增加。其次,我國醫療服務價格政策是由國家價格委員會制定的,價格政策的核心內容由政府發表的報告書中的價格表給出,列以千計的醫療、服務和診斷測試的詳細價格表單。其中的價格本意是要控制足夠高的價格,以保障發展醫療服務,同時也是控制國民收入在各個方面的失調。關系到群眾的身體健康,體現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責任,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3.醫療服務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通過藥物、器械、衛生材料、人才技術、設備場所綜合利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上世紀60~70年代,政府曾通過降低門診費用和住院天數,由政府制定了非盈利性的政策。醫院享受國家一定的財政補助,讓低收入家庭及農民負擔得起看病。但是由于近些年來的通貨膨脹,許多省份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制定一般低于醫療服務價值。由價格造成的困難可以清楚地在醫療服務中看到,許多醫院出現了赤字。醫院雖然可以收到來自政府的補助,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根據政府的財政能力,對每家醫院設置了一個固定的預算。同時,醫院有自治管理權,醫院開始實行自負盈虧,大多數的醫療服務價格依然壓得很低。但高科技服務價格卻高于其成本,各個醫療服務機構由此來補償其他醫療服務上的損失。另外,藥品是醫院提供醫療服務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資,藥品消耗占醫院全部物資消耗的比重最大,而藥品零售價被國家藥品局所控制,最高只能到15%。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醫療定價中價格和價值的分離已成為很普通的現象。在醫療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在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許多醫院的廣大職工苦練內功,挖掘潛能,積極開發自己的產品,取得了最大化的邊際收益。
二、醫療服務價格的作用
我國處于過渡經濟的階段,人們可能認為在規范化價格下會使很多醫院難以維持而關門,而事實上,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這是為什么?受財政壓力所迫,一方面是許多醫院為了生存,想出很多方法來進行維持,采用高額的醫療服務收費,在很大程度上違反了價格調控。他們往往利用政策的漏洞,巧立名目,造成醫療服務價格與其價值脫節,對患者增加醫療服務項目的提供、收紅包等問題也隨之產生,而且屢禁不止,對患者的治療收費也超過了成本。單由額外的收費帶來的服務收益就可以覆蓋掉醫院成本和規范化費用的差距。因此,醫療服務價格收費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并一直排在前列。醫療機構經常與多收費、亂收費聯系在一起。不但損害了衛生行業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形象,更使人民群眾輕易不敢踏進醫院大門,從而降低了人民群眾的健康質量。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價格不能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而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又很有限,因此,不但造成某些醫務人員為了多拿提成,給患者多做檢查、多開藥,通過藥品、檢查多提回扣等形式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衛生技術人才流失現象也很嚴重。因此,應在當前國家經濟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利用醫療服務價格的杠桿作用,減輕廣大衛生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充分發揮衛生人力資源的優勢,確保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三、價格結構與刺激
前文討論的是現有我國醫療領域的價格結構體系存在的問題,明確地指出刺激導致某些服務供應不足或者供應過多。按照前面的描述,并不是所有的服務項目都要價過低,存在著兩方面的要價極端,大多數服務相對于實際成本而言都要價過低,而同時診斷測試和藥物的高利潤邊際又刺激了這些領域的過度供應。那么,這種價格激勵結構,又如何轉變為最后行為呢?
1.高科技含量的醫療服務。我國醫藥事業現代化的推動力量,新引進的診療手段,如:X光、CT和核磁共振,它們的價格被設置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為了幫助它們被快速地廣泛采納和普及,CT掃描的成本和費用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帶來的高額利潤,并且利用不合理的價格結構,使醫院管理者大力發展和提倡使用利潤高的醫療機械來補償其他方面的低價費用。現今,很多醫療服務單位看到這些利益,都積極組織去購買各種設備,以期用來爭取更大的收益。
2.藥物處方。我國的醫療健康服務提供有一個雙重角色,醫師對患者作出診斷、提供治療和讓患者購買他們所開的處方藥。大多數醫院都擁有并且運作藥品,藥品的價格對于醫院產生利潤而言是最重要的方式。據全國的統計數據顯示,60%的醫院收入是通過購買藥品獲得的,同時新聞也報道稱,大約30%~40%的藥物使用是不合理的,從而造成很大的浪費。
3.醫療管理存在的必然問題。我國公立醫院的醫師通常在醫院實行輪換倒班,給患者提供住院和門診的醫療服務,而醫院的醫師都是帶薪員工,為了達成醫院的財政目標和鼓勵醫師們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和處方更多的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醫師們就有了加班費、獎金,到后來又變成所謂的績效獎金,就是將醫師的獎金和他們通過提供醫療服務和處方開藥獲得的收入掛鉤,最為常用的形式是醫院的每一個部門都設置一個經濟收入目標。如果超過了目標,就會按收益的多少來提取績效獎金,收入越高提的越多。這些規定的刺激已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但對于我國的醫療管理,必然導致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控。
四、相應的醫療價格改革策略
1.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的醫療領域改革被描述成為管理經營責任的分散化,通過對消費者費用的成本回收的日益強調,我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預算逐漸減少了,費用水平依然被嚴格地控制在低于成本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希望消費者免于額外的醫療消費。近幾年來,各個醫院在醫院住院人數和非住院人數依然在快速增長,醫院的成本也在逐年增長,醫院服務項目的實際收費要比規范化價格高,這充分說明了價格并沒有協調和控制好。
2.藥物改革的策略。政府如果想解決藥物的過度使用和誤用,政府應該考慮和采取的手段,是將開處方的利潤廢除掉,為減少對非住院方藥物處方的額外要求,要實行處方監控,并且給醫生提供反饋,這樣就能解決部分價格扭曲的問題。通過實施的改革,從而控制成本改進效率。
3.政府的公共補助。政府的公共補助應該被更好地定位,鑒于價格規范化政策,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充分讓弱勢人群能夠享受到醫療服務。政府應該考慮醫院補助重新定位,來補助弱勢人群以及低收入人員,特別是對弱勢群體有利的項目上,如:母親和兒童的健康項目或者是單個貧困家庭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讓他們能夠享受特定醫院的醫療服務。
筆者目前在醫療機構從事醫療物資管理工作,對醫療機構的收入狀況、收入結構以及現行醫療服務價格的構成比較熟悉。由于我國國情限制,經濟實力薄弱,財政補貼呈逐年減少,導致了醫療機構想要進一步發展,就不得不走上以藥養醫,以檢查手段來養醫的道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服務價格的制定和調整難度很大。由于醫療機構的收費項目多,收費環節多,建立一個能夠有效地執行法律措施的機制迫在眉睫,如果沒有這個機制作為前提,想要降低居民醫療費用,推進醫療改革,保障人民健康,將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 李佳春,王曉鐘.醫院成本核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
[2] 許克敏.對醫療服務價格管理改革的思考.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3
[3] 程曉明.衛生經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4] 李鳳芝(導師:杜綱;林立軍).我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與發展策略研究.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4.11
[5] 吳蓉蓉(導師:金鑫).我國現行醫療服務價格的分析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09.4
(作者單位:山西省兒童醫院 山西太原 030009)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