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關于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的概念一直在推行,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動真格的地方并不多。即便是在北上廣等大都市,垃圾管理依舊是筆糊涂賬,干濕不分、混裝混運。
隨著“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現象普遍出現,生活垃圾管理已成為很多地方無法再擱置下去的議題。更重要的是,在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的背景之下,“垃圾是資源和礦產” “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等理念深入人心,以往簡單的一埋了之、一燒了之的垃圾處置思路難以為繼。
那么,“十三五”時期究竟是將重點放在加大末端填埋和焚燒能力上,還是首先重視前端垃圾分類,最終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答案非常明顯。
去年12月21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關于垃圾管理,高層思路十分清晰,基層創新亦層出不窮,但實際工作中,處在中層的政策管理和實施環節卻卡了殼。分析人士指出,垃圾管理技術路線的選擇關乎一些部門或行業的利益需求,重末端還是重前端,在一些關鍵目標設定上十分微妙。
如此看來,相關規劃為何只設置模糊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而不設置“有效減少垃圾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指標以作為倒逼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政策工具,其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