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吳忠市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比較艱苦,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在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的辦公室里,最醒目的當數墻上那幅《同心脫貧攻堅作戰圖》。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我倍感壓力,更滿懷動力,我相信,同心縣一定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國全區同步實現小康。”
記者:請馬常委介紹一下同心縣的脫貧攻堅形勢。
馬洪海:同心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貧困縣,當時全縣貧困面接近90%,到2016年,貧困面降到10%以下。但是當前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指標遠遠不及全國全區平均水平。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同心面臨的最重要、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講,形勢比較嚴峻,我們面臨的任務重、困難多。但是,我們縣委、政府一班人有信心、有決心把脫貧攻堅從制度層面上設計好,從工作層面上理得順,從落實層面上抓得好。
記者:同心縣這些年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有一套好的經驗?
馬洪海:從1983年開始扶貧到現在,我們用過很多方法,走了很多的路,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幾項事情:
第一,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安置拔窮根。同心縣“十一五”期間在寧夏率先啟動生態移民搬遷安置,“十一五”占到了全區生態移民的65%,“十二五”占到了13%,共搬遷安置移民群眾13.3萬人。生態移民政策實施以來,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了一年搬遷、兩年穩定、三年定居、四到五年穩定解決溫飽經驗。目前來看,這個目標基本實現了。
第二,產業扶貧,要讓老百姓有一個穩定增收致富的渠道。這幾年,縣委、政府這一班人始終在探索發展特色產業讓老百姓致富。由于干旱少雨,同心縣搞不了大水漫灌,我們探索發展高效節水特色農業。2011年開始,我們從有機枸杞、中藥材、油用牡丹以及草蓄產業這4個板塊著手,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科技服務團隊+黨建”的模式建成了中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和最大的銀柴胡種植基地。老百姓從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分享特色產業發展的紅利,有3萬多名貧困群眾直接轉換為產業工人,項目區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惠及近20萬群眾,我們創新的“黨建+扶貧”模式得到了趙樂際同志的充分肯定。
第三,治貧先治愚,緊抓教育事業發展。2011年以來,我們把教育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我們千方百計籌措資金60多億元,新建改造翻建156所中小學和50余所幼兒園,現在每個鄉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功能最齊全的也是學校。在縣城,我們建成了可容納在校生13000人的教育園區。我們在全縣范圍內實現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全免費教育,在所有鄉鎮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對所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全程資助。我們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爭取自治區政策支持,讓一部分不適宜擔任教學一線的教師轉崗到幼兒園,同時招錄近2000名特崗教師充實到教學一線。另一方面,先后和西北師范大學附中、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合作,結成校地合作;和江蘇靖江市、福建安溪縣結成了教育幫扶對口縣區(市),每年送出去300到500名教師進行集中跟班培訓,實現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第四,以抓民風建設樹立老百姓艱苦奮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我們專門安排一班人馬,每年針對全縣存在的民風問題突出一個主題,通過持續不斷的抓民風建設,將老百姓依靠國家支持和勤勞致富、自力更生思想觀念有機結合,從根本上實現了“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的轉變。
第五,補齊公共服務的短板。我們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就業難、用電難、住房難、吃水難等問題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短板,舉全縣之力投資近百億元,新修公路1000公里,實現了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建成東中西三大飲水工程,解決老百姓人畜飲水問題,實施危窯危房改造1萬余套,基本解決居住問題。我們把城鎮化作為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的有效補充,改造老城、建設新區,加快產城融合,全面放開戶籍管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讓人民群眾在城鎮化進程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記者:通過這一系列的做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怎樣的變化?
馬洪海:在生態移民方面,我們有一項第三方機構進行的抽樣調查, 2008年開始搬遷時老百姓收入不到900元錢,到2016年達到了6409元錢,還有一些村已經突破1萬元,這說明生態移民搬遷是有成效的。
我們在農業方面目前已經有了三個主導產業,已種植有機枸杞12萬畝,基本實現了從生產到加工、銷售的全程產業鏈,農民群眾畝均務工收入突破6000元。我們從2012年開始啟動種植中藥材,畝均純收入1000~1500元。草蓄產業實現了量質共同提升,灘羊飼養量突破200萬只,牛飼養量突破40萬頭,人均5只羊、一頭牛的目標初步實現。
在教育方面,我們這些年的高考上線率始終穩定在82%。
在公共服務和城鎮化的過程中,縣城形成五大專業市場、兩個工業園區,每年新增就業穩定在2000人以上。建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開工建設了縣城新區醫院,改造了中醫院、婦幼保健醫院,在所有鄉鎮新建改建了鄉衛生院,在所有村建成了村衛生室,基本實現了老百姓有小病就去村衛生室看,中等病到鄉鎮衛生院看,大病去縣醫院就解決了。而且我們跟北京307醫院、密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結為友好幫扶,遠程診療;對孤寡老人我們集中建設了7個敬老院,提高老人的供養標準。
記者:今后的脫貧攻堅戰役,準備怎么打?
馬洪海:我們專門制定了“十三五”扶貧攻堅規劃,即“12356”扶貧發展思路。“1”就是目標,現有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摘帽。“2”就是兩個方面,貧困面減少到2%以下,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1萬元以上。“3”是構建專業扶貧、社會扶貧、行業扶貧三位一體扶貧格局。“5”是五項扶貧措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移民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6”就是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六個精準。我們只要堅定信心,把這些規劃做實、做好,我相信,脫貧致富奔小康一定可以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