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第一次倡導共同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印度尼西亞,并表達了希望建立海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想。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峰會上提出加快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促進亞洲經濟圈的共同繁榮。“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該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臺。“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 金融生態
一、引言
“金融生態”這一詞是由中國學者提出,主要研究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大背景下的金融問題。周小川認為,金融生態環境是使金融進一步發展的特定的社會環境,而不是局限于金融機構的運作。李揚等人對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做過實驗研究,他們從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出發,從經濟基礎、企業誠信、地方金融發展、法治環境、誠信文化、社會中介發展、社會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務、金融部門獨立性這幾個方面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定量評估,并最終得出了評價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綜合指標。萬良勇和魏明海通過對河北擔保圈進行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基于本位主義的信貸資源掠奪動機是導致金融生態環境失衡的關鍵因素,只有將銀行市場化改革與金融生態環境改善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韓廷春和趙志贊借助適當的指標,對中國金融生態演進與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金融生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儲蓄率與儲蓄對投資的轉化率上,而不是體現在資本邊際生產率上。
二、理論分析
金融生態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從宏觀方面講,是指與金融業生存、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強調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是金融運行的一些基礎條件;從微觀層面講,金融生態環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社會誠信狀況、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的發展狀況及銀企關系等方面的內容。金融生態環境是依照仿生學原理來發展建立金融體系的良性運作發展模式。
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是指對各區域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測評,得出各區域的金融生態環境質量,并進行綜合對比。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各區域的相似性、關聯性、同質性進行比較分析;第二,對研究目標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綜合排序,總結出研究對象的相對優勢和相對劣勢,得出改進意見。
三、“一帶一路”計劃發展前景展望
(一)經濟基礎
“一帶一路”計劃的經濟基礎可以從GDP增長率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體現。
從GDP增長來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承擔著進行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使命,通過“一帶一路”的發展方式,中國可以密切與沿線國家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由以制造為主向由以創造為主的轉變,促進中國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汽車制造、鋼鐵、電力等第二產業的發展;以及紡織服裝、旅游業等服務業的繁榮,順利實現中國的技術升級,帶動GDP增長率的進一步提高。
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看,“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石是:以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實現互聯互通。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造:第一,對包括鐵路干線、公路網建設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改造;第二,對包括能源勘探開發、冶煉加工等資源基礎設施的改造;第三,對包括寬帶、智能化電網的升級改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增加也會相應的促進銀行、信托、金融租賃等行業的發展。
廣東、浙江等地區經濟發展實力雄厚,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上有極大的優勢,青海、寧夏等地區應當加強對道路交通的投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實現提供保障,同時也要利用資源優勢,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適度開采,并加強與西亞等地的能源交流,為東部、中部經濟的發展儲備資源,最重要的是實現西部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化,通過互聯網創新帶動西部發展。
(二)法制環境
經濟的發展需要依托法律環境的穩定,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廣東省的月平均交通事故率及火災事故率約為26337.29起,在18個省市中位居第一位,遼寧省緊隨其后,約為24754.04起,浙江省約為24299.08起,僅次于遼寧省。雖然以上三省的經濟發展潛力雄厚,但如果沒有穩定的法制環境作為后盾,會使它們的經濟發展活力下降。
(三)社會保障程度
社會保障程度由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支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支出、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來體現。數據顯示,廣東、浙江、上海的三種支出最多,遠遠大于西藏、青海、寧夏等地的支出,由此可見,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保障程度成正比,要加強對西部地區的各種保障支出水平,加強西部公益事業的發展,提高社會保障程度。
(四)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可以由行政效率、財政收支、非國有經濟份額來體現。
行政效率由三部分構成:(預算內外)行政事業費總額/GDP、國家機關政黨年底職工數占總就業人口的比率、政府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該指標體現了政府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數據顯示,廣東、浙江的行政效率最高,分別為:101.66、65.60,寧夏、青海、西藏的行政效率最低,分別為9.28、9.35、13.21,可見沿海省份與西部內陸地區相差懸殊,因此,西部地區要加快發展,務必要提高行政效率,適度減少行政事業費用,適度削減國家機關職工人數,減少政府消費,同時,增加社會就業崗位以擴大總就業人數,從而提高GDP增長率。
財政收支由預算內外財政收入+土地出讓純收益+轉移支付)/GDP、預算內外財政支出/GDP(剔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性支出)、財政缺口(預算內支出/預算內收入)、預算外財政收入/預算內財政收入這四個指標來體現,數據顯示:甘肅、青海、西藏的財政收支指數最為靠前,這說明在西部地區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較強,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能力較弱,由于該指標與“一帶一路”計劃的發展潛力呈負相關,因此以甘肅、青海、西藏為代表的西部地區應當適度減弱政府的干預效力,致力于市場化改革的實現。
非國有經濟份額主要體現在第三產業發展程度與外商投資額度上。數據顯示,浙江、廣東、遼寧的第三產業發展程度與外商投資額度最高,西藏、青海、甘肅最低。就第三產業發展程度而言,西部地區一方面要利用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另一方面,積極向東部地區引進優秀人才,推動金融等服務業的發展。就外商投資額度而言,西部地區應以“一帶一路”計劃為發展契機,提高與沿線國家的投融資關聯度,一方面,要鼓勵內陸企業“走出去”,通過在沿線國家建立子公司來推動資金流動,以當地政策環境為依托開展商業合作,建立推動經濟發展的跨境產業鏈;另一方面,歡迎沿線國家的企業“走進來”,在內陸地區設置分支機構,并鼓勵外商對內陸企業進行投資,推動內陸地區商業的繁榮。
四、總結
本文基于金融生態的視角對18個省市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綜合來看,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經濟全球化的方面來看,這是一條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經濟大走廊,其東西橫貫歐亞大陸,南北又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接,涉及的國家之多,發展空間之廣,必將帶動沿線18個省市的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馬錚梅(1993-),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