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鈺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350001)
布古斯工程料場勘探結果的應用分析
徐道鈺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350001)
布古斯水壩是一座黏土心墻壩,使用黏土、沖積料、拋石料作為大壩的填筑材料,因而常需進行料場勘察。為了給布古斯水壩的施工提供科學依據,料場勘探需要從料場分布、布置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便提出相應的勘探比較與選擇。
黏土心墻壩;勘探料場;質量
布古斯水壩位于阿爾及利亞烏埃往布古地區。在塔爾夫省以東20 km處。水壩高度71.30 m,壩頂長635.61 m。正常水位139 m,蓄水量6.6億m3。工程以供水為主,兼為下游的默格斯那水壩補充水量。工程從2005年1月25日開工,2010年4月31日完工,由中國水利水電工程16局承建。合同造價5 922萬美元。布古斯水壩是一座黏土心墻壩。心墻黏土需48.63萬m3,壩殼沖積料填筑需255.68萬m3,拋石需13.5萬m3,反濾層、排水溝、過渡段需反濾料64.48萬m3。水壩設一條長303.75 m的導流洞、一座取水塔、一條長200 m的溢洪道,混凝土量12萬m3。
2.1 MJD料場勘探
在地形圖上布置50 m×50 m的方格網,按地形的情況布置了62個勘探點。采用反鏟挖27個探坑,開挖深度為能揭示到下部的原狀基巖(泥灰巖)。人工開挖35個勘探點,采用洛陽鏟和人工開挖探井的方式。由于下部的卵石較大,人工開挖與洛陽鏟的勘探深度和使用有限,重點對上部黏土料進行勘探,勘探面積46.9萬m2,分階地和山坡兩個區域。
2.2 G3料場勘探
在地形圖上按50 m×50 m布置方格網,布置了122個勘探點。采用反鏟挖10個探坑,開挖深度為能揭示到下部的泥灰巖。人工挖112個勘探點。人工勘探點采用洛陽鏟和人工挖探井的方式,重點對上部黏土料進行勘探。勘探面積為95.1萬m2,分右岸階地、左岸階地、河床三個區域。
2.3 G2料場勘探
G2料場是一個比河床較高的山坡,基本無覆蓋黏土,沖積料厚度較厚,從設計勘探資料看厚度在15~55 m,主要做為大壩沖積料的補充,勘探共開挖23個探坑,采用反鏟挖掘機完成。
3.1 勘探方式
由于工程剛開始,施工機械設備有限,料場勘探又迫在眉睫,勘探方式先采用人工挖探井的方式,勘探沖積料的構成。配合洛陽鏟,加密勘探點,勘探上部黏土。探井規格:上部1.2 m×1.5 m,下部為1.2 m×1.0 m。在確定的井探點位上,把井探點中挖出的不同土質,分開堆放。井深3 m設一個平臺,開挖深度以盡量接近泥灰巖層、保證安全為度。
3.2 各料場的地質組成
MZD料場的地質是由第一層腐殖土0.3~1.0 m,第二層黏土2.5~4 m,第三層沖積料5~7.3 m,第四層由泥灰巖組成。地下水位較低,平均為-6.2 m。
G3料場右岸階地的地質是由第一層腐殖土0.2~2.1 m,第二層黏土0.7~3.5 m,第三層沖積料3.5~5.7 m,第四層由泥灰巖組成。地下水位平均為-4.4 m。左岸階地的地質是由第一層腐殖土0.5~1.2 m,第二層黏土0.9~4.2 m,第三層沖積料2.5~5.6 m,第四層由泥灰巖組成。地下水位平均為-3.4 m。河床的地質是由第一層沖積料3~4.8 m,第二層泥灰巖組成。地下水位平均為-1.2 m。
G2料場的地質是由第一層腐殖土0.3~1.0 m,第二層沖積料15~55 m,第三層由泥灰巖組成。未見地下水位。
3.3 試驗成果
MZD料場黏土顆粒級配較細,黏粒與膠粒含量均較高,塑性好,滲透系數小,具有一定的黏結力,但摩擦角較小,土料具有中等壓縮性和低膨脹性。從防滲方面評價,黏土是大壩十分理想的防滲體材料。合同文件大壩技術條款的規定:6.62<IP<23.5,23.5<WL<43.5。在山坡區域大部分黏土液限、塑性指數超過技術標準的要求,為高塑性黏土,平均的液限與塑性指數大多超過合同文件規定。黏土的天然密度為1.65 g/cm3,平均干密度為1.68 g/cm3。沖積料主要分布在河床階地部位,地下水位較低,易于開采。粒徑大于400 mm的超徑料為26.86%,下部沖積料的含水量大,呈糊狀、團狀,施工中須作好降水的措施。
G3料場左右岸階地黏土為洪積層,以低液限黏土為主,部分為含砂低液限黏土。黏土為砂巖與頁巖的風化物,主要呈黃色、黃灰色,部分含鐵質呈紅褐色,主要礦物成分為SiO2,SiO2以小于2 mm顆粒為主。黏土顆粒較細,黏粒與膠粒含量較高,塑性較好,土質較為均勻,是十分理想的壩體防滲材料。
G3料場沖積料埋藏在黏土下,由礫石、卵石、塊石、砂巖、頁巖的風化黏粒組成,左岸均處于穩定地下水位以下,右岸部分處于穩定地下水位以下,沖積料級配連續,粒徑400~37.5 mm顆粒含量占57.2%,粒徑37.5~10 mm顆粒含量占19.6%,粒徑10~2 mm顆粒含量占9.1%,粒徑2~0.075 mm顆粒含量占17.4%,粒徑小于0.075 mm顆粒含量占6.1%,沖積料D50大于10 mm,滿足合同文件大壩技術條款對沖積料的要求,可作為壩殼料使用。
3.4 各料場的儲量
MZD料場沖積料有用儲量76.4萬m3,可用填筑量為55.8萬m3,其中山坡區域儲量僅2.05萬m3,而且上部覆蓋厚達4.73 m的高塑性黏土,沖積料不具備開采價值。階地區域儲量61.48萬m3,但開采下部的沖積料,必須剝離上部的多余覆蓋黏土層。
G3料場黏土儲量為100.1萬m3,為設計量的2.09倍,滿足工程對黏土需求量2~2.5倍的一般要求。沖積料儲量為295.8萬m3,扣除19.67%的超徑料,可用沖積料為237.8萬m3,約為需求沖積料的1倍,扣除與黏土接觸的過渡層細料以及開采時底部保留的厚度,勘探儲量不能滿足工程需求量1.5~2倍的要求。沖積料均埋藏在黏土層下部,要開采沖積料,必須剝除上部無用層和超過大壩黏土需求量的多余黏土。
G2的沖積料可采儲量為195.7萬m3,料源充足,無地下水。沖積料中超粒徑石料含量較少,基本無覆蓋黏土,剝離層少,不受雨季含水量影響,但運距較遠,開采時要進行道路修建,在運輸費用上要綜合考慮。在阿爾及利亞的旱季施工,氣候炎熱干燥,水分蒸發快,要保證沖積料的碾壓含水量,需要采取相應的補水措施。
MZD料場黏土與沖積料的比例為1∶1.86,大壩實際黏土與沖積料的需求比例為1∶5.02,存在不平衡開采的問題,開采沖積料不僅需要剝除覆蓋層,還必須剝除沖積料上層超過大壩同期需求黏土量的黏土料。
G3料場地勢平坦,排水對料場開采有一定的影響。G3右岸階地地下水位略低,首先考慮開采。開采方式為:根據地形情況設置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清除覆蓋層→開采、儲備黏土料(或挖除多余的黏土料)→清除沖積料與黏土層交接處較細的無用料→沖積料含水量調整、備料→沖積料開采、運輸、填筑。
根據G3料場的勘探結果,G3料場存在黏土料與沖積料開采不平衡的問題,開采G3的沖積料需要剝除沖積料上多余的黏土層。對開采黏土料范圍內的沖積料進行開采,能有效控制開采成本。開采沖積料而對富余黏土覆蓋層進行處理,將導致剝采比(無用料與有用料的比值)增大,占用大量的機械設備,成本較高,同時也增加了今后還耕的工程量。
河床內有41.6萬m3砂礫料可作為生產混凝土用料和反濾料F1、F2、F3使用。在沖積料中約占有19.67%的超粒徑石料,這些超粒徑石料,一部分用于上下游拋石料13.5萬m3,尚有45.9萬m3的超粒徑石料可用于生產各種反濾料。根據壩體工程設計用量,反濾料需要62.6萬m3,勘探儲量不能滿足工程需求量的1.5~2倍要求。
G2料場距壩址6 km,沿途有村莊,在開采G2時要進行道路修建和維護,要保證塵土不對村莊的污染,還要與當地協調,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通過料場勘探,對各料場的料源儲量、分布、質量有了宏觀的了解,MZD、G3料場儲量大,運距近,有利于大壩高強度填筑。影響本工程的問題有兩個:第一,河床砂不能作為混凝土的生產用砂,砂石料生產系統的規模和適用機型須作重大調整;第二,反濾料的料源不足,只靠超粒徑石料供應,生產時料源供應將在時間上受限,不能形成大規模的連續生產,勢必影響工期。重新尋找反濾料料源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1]SL 251—2000,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程[S].
[2]陸士平,耿宏斌.水利工程土料場勘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治淮,2008(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