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寧芳
2016年高考已經塵埃落定。在今天,每每提及高考都無法回避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到1905年被廢除,這中間取進士不計其數。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約有一半進士出自寒門。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的時間里,有多少光榮和夢想?又有多少惆悵和悲歡?
速報//科舉新鮮事
科舉制度下的“市場經濟”
關鍵詞·選家
選家即選集科場墨卷八股文章的人。他們將那些中榜范文搜集在一起,刊印成冊,也就是“程文”。清政府曾規定禁止民間自行選文刊刻,但屢禁不止,因為社會需求量實在太大。
關鍵詞·報錄
宋代稱為“報榜者”,后又有稱“報錄人”,即專為進士、舉人報喜的人。他們的收入是中舉者給予的賞錢。
關鍵詞·闈姓
如中國的早期彩票之一,清末盛行于兩廣。闈姓的規則是將應試者每人的名字印在紙上,定價出售,由購買者填選可能中榜者的名字,發榜后,按猜中的多少兌獎。
科舉也有“特長生”
中國古代教育也進行“自主招生”,即常科考試之外設有“制科”考試。所謂“制科”考試,是有別于定期考試的不定期科舉考試,目的是選拔“非常之才”。當然,國家也是因需求特殊人才而進行“制科”考試,比如國家打仗急需軍事人才,就設“足安邊科”——選拔有特別軍事才能的人;國家需要有音樂特長的人,就設“才膺管樂科”,選擇能吹拉彈唱的文藝尖子。“制科”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通過者可以直接被授予相應官職。
[詞匯聚焦]特長/行行出狀元
[考場速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所提供的成才機會比起古代更多了。總說自己懷才不遇的人其實只能說明其“所懷之才”還有待提升。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就如同沙堆里的金子,始終閃耀著格外刺眼的光芒。
[鏈接歷史]據說,宋朝總共三百多年的歷史,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士。而“制科”考試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只有41人,入三等者僅有4人:吳育、蘇軾、范百祿和孔文仲。
[微評]隨著科舉制度被廢除,或許這些已被人們所淡忘,但是,科舉制度中所反映出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進取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并鼓舞著讀書人不斷前進。這就是所謂的科舉文化。
插播//科舉三兩事
帶著枷鎖跳舞的“第五大發明”
我國的科舉制度從未元以后逐漸外傳,不僅對東亞各國產生過影響,還對歐洲國家選拔官員的政治制度產生過影響。西方人將科舉制度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雖然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科舉考試模式,但這一模式在后來卻成為束縛中國人思維的“一根繩索”。而西方人卻知道活學活用,把中國人發明的這一選拔人才的方式進行了改良,使之反過來成為自己學習的考試模式。
[詞匯聚焦]因時制宜/活學活用
[考場速用]我們發明了科舉考試,但卻在八股文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就如同我們發明了火藥,卻被鴉片戰爭的炮火打開了國門。歷史的教訓證明,狂妄自大與故步自封注定要落后于時代。
[鏈接世界]英國的文官制度與中國科舉制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繼承了科舉制度公平競爭、平等開放、擇優錄用等選才原則。而正是科舉制度的這些選才原則,成為英國文官制度學習之處,并最終促進英國文官制度的形成。
狀元去哪兒?
毛澤東曾說:“李白、杜甫不是進士,也不是翰林。韓愈、柳宗元只是二等進士。王實甫、關漢卿、羅貫中、蒲松齡、曹雪芹也不都是進士和翰林。蒲松齡是一個秀才,要高一等,還不是舉人,就是當了進士、翰林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兩個皇帝,一個不識字,一個則識字不多。”同樣,如今,一些高考狀元走上工作崗位后并不如當初高考放榜時那么耀眼。有的狀元從事著一般的工作,在所在領域并非出類拔萃。
[詞匯聚焦]內在精神/平庸與杰出
[考場速用]誰說狀元們非要成為社會金字塔上的頂尖人才?他們沒有義務帶著狀元的光環一直生活。狀元畢業后社會職業成就低于社會預期,實際上,這種社會預期源于科舉制度推崇狀元的畸形情結,是過度消費狀元身份價值的體現。我們應該鼓勵人們學習狀元勤奮刻苦、努力鉆研的學習品質。
[題外視野]江蘇省審計局的職員張某是1983年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如今即將出版第八本個人散文集。他說:“假若當年不是狀元,我照樣工作,照樣寫散文。”
番外//科舉痕跡
書院精神
書院產生于唐代中期,興盛于宋、元、明、清,衰敗于2()世紀初。然而,真正的書院精神從不因書院的興廢而更改。人們把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稱為中國四大書院。其中又以岳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影響最大。
[書院文化]
岳麓書院使教育回歸純真的目的,通過教育恢復人性,激發人性更善、更美的一面。一千多年來,書院在育人方面可謂碩果累累,只清代以來,書院就培養出17000余名學生,其中著名的有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
[書院文化]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朱熹在總結前人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白鹿洞書院學規》(以下簡稱《學規》)。《學規》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基礎的教育思想。它還成為南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微評]書院精神所積累的經驗已成為中華教育思想寶庫的珍貴財富。今天,整理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教育傳統,重拾中國教育的精華,發揚書院精神,有著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