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平+鄭愛民
摘要:本文介紹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村級增收項目幫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就做好村級增收項目幫扶提出建議。
關鍵詞:村級增收項目;困境;建議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以項目化思維謀劃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向上級爭取政策扶持、向外引進經濟實體等方式爭取外部扶持,用村級增收項目發展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功能,項目帶動村集體增收效果明顯,全區村集體總收入從 2010年的11766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22000萬元,年增長率達10%以上。
一、金壇區村級增收項目幫扶的現狀
從2010年開始,金壇區設立專項資金,對村級集體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低收入村開展幫扶工作。特別是2011年全省村級“四有一責”創建活動開展后,金壇區堅持把發展“持續穩定的村級集體收入”作為整個創建工作的重點。2012年,金壇區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行動計劃》(壇委發[2012]23號),區財政設立每年100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通過要素保障、財政扶持、村企結對、目標考核等措施,不斷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村級集體經濟穩步增長。
六年來,全區各行政村共實施村級增收項目292個,其中物業型項目190個、服務型項目17個、資源改造項目22個、土地規模流轉61個、集體經營項目2個;投入項目建設資金21360萬元,落實各級財政補助資金4300多萬元,實現項目增收2822萬元。
二、金壇區村級增收項目幫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近兩年來,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金壇區村級增收項目申報發生了新變化。
一是申報范圍由“窄”變“寬”。剛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時,項目扶持范圍僅限于低收入村(村級年總收入低于50萬元),但隨著低收入村申報項目逐年減少,2015年村級增收項目申報范圍已擴展到所有行政村,只要項目能給村集體帶來增收的都可以申報,項目申報類別也由原來的“單一化”變為“多元化”,2015年申報項目類別已達5大類。審報范圍的“寬”、“窄”,直接影響申報項目的數量和質量。
二是申報數量由“多”變“少”。2010—2013年,經濟薄弱村上報的村級增收項目逐年增加,四年共申報增收項目178個,其中物業項目就達98個。隨著低收入村資產、資源逐步盤活到位,經濟薄弱村申報項目的空間越來越小。2015年項目申報雖然擴大到所有村,項目總量有所增加,但經濟薄弱村項目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2016年竟有4個鎮的68個村已到無項目可報的尷尬地步。
三是申報程序由“簡”變“繁”。專項幫扶資金設立之初,村級申報只需農辦和財政局審核,項目完工也只需兩家共同驗收。隨著項目申報的增多和規范,申報和驗收的程序也越來越復雜,涉及項目專項評審、項目滿意度調查、項目績效、一級對一級項目真實性的承諾、第三方項目核實等。并且每年的項目驗收程序都不同,到目前為止尚未形成一套切實可行、便于基層操作的項目驗收程序,造成個別村對扶持資金小的項目不愿申報。
四是申報積極性由“高”變“低”。一方面,政策落實不到位。區里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有些政策卻很難“落地”,如村級發展留用地政策、 稅收返回優惠政策、金融信貸政策等,影響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自身財力不夠。低收入村集體積累少,發展創收項目最大的困難是缺乏啟動資金,金融部門為了防范風險,上收貸款審批權限,村級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加大,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創辦集體經濟項目的門檻被抬高,許多創收項目因此“擱淺”。
三、做好村級增收項目幫扶的建議
一是細化幫扶措施,調動基層報項目積極性。在指導幫扶上,鎮(街道)要深入基層指導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以“一村一策”做好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各村從本村經濟基礎、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在資金幫扶上,強村和經濟薄弱村要采取不同的資金扶持標準,強村申報的增收項目要以“獎”為主,資金額度不應過大;經濟薄弱村要以“扶”為主,扶持標準應達60%以上,重點扶持村級積累少、收入少的經濟薄弱村。在金融政策上,財政要加大對農信擔保公司的注資力度,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經營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實行優惠利率。
二是加大資金整合,集聚財力扶持優質項目。目前,涉農資金渠道繁多,多頭管理,缺乏統一協調和監督,行政主管部門各管一線,項目和資金來源渠道不一,造成一些部門和項目單位多頭申報、多頭立項、多頭管理,給項目投資監督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財政部門在項目審核和資金監管上,很難形成統籌規劃,甚至許多專項資金不通過財政直接由主管部門層層下撥,游離于財政監督之外,致使一些資金在使用管理上缺乏統一協調和監督。財政部門應加大各項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使有限的資金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做好項目論證,降低項目投入風險。鎮(街道)要幫助村做好增收項目論證,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充分考慮村集體的資源優勢能否滿足項目的發展需求,項目的發展能否有效利用村集體的資源優勢,力求二者實現有機統一。要論證項目的持續性,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能以消耗資源為代價,力求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各類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村級長期獲得穩定的經營收入。要論證債務風險性,經濟薄弱村發展項目一般靠舉債,舉債程序要規范,要充分尊重民意,合理舉債,把債務控制在村級承受范圍之內,杜絕不良債務發生。
四是完善申報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工程盡快發揮效益。項目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一套切實可行的、便于基層操作的項目驗收程序,改變當前項目驗收、項目報賬等繁瑣的狀況,積極探索委托第三方(事務所)進行項目的申報和驗收,確保項目的真實性,減輕項目主管部門和村級的工作壓力,使項目工程在順利驗收后能盡快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