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祥, 喬 巖, 成 杰, 劉鮮艷, 趙昕宇, 鄭添慧, 徐迪華, 蔡 祿
(1.內蒙古科技大學數理與生物工程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2.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包頭 014010)
擬微綠球藻生長條件優化
季 祥1,2, 喬 巖1, 成 杰1,2, 劉鮮艷1, 趙昕宇1,2, 鄭添慧1, 徐迪華1, 蔡 祿1,2
(1.內蒙古科技大學數理與生物工程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2.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內蒙古包頭 014010)
采用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L16(45),研究不同濃度的N、P、Fe、Mg以及維生素混合液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擬微綠球藻最適生長的條件是f/2培養基中添加0.225 g/L NaNO3、0.015 g/L NaH2PO4·2H2O、0.018 9 g/L FeCl3·6H2O、0.025 g/L MgCl2,1 L維生素混合液體積為0.05 mL。
擬微綠球藻;礦質元素;維生素;正交設計;生長條件
擬微綠球藻是一類屬于真眼點藻綱(Eustigmatophyceae),近似球形的單細胞真核生物[1],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油脂含量[2],長速度快,適合作水生動物的餌料。藻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對水產動物的影響效果明顯[3-5]。但由于擬微綠球藻易受環境和不同營養鹽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其質量和產量不穩定。在生產過程中資金投入大,成本高,產量和生物量都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本研究對擬微綠球藻的營養鹽含量進行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旨在優化其生長條件,以使其能滿足微藻現代化的大批量運用。
1.1 材料
材料為擬微綠球藻,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質能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保存。
1.2 方法
采用f/2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培養基配方為0.075 g/L NaNO3、0.005 g/L NaH2PO4·H2O;微量元素溶液是由4.16 g Na2EDTA、3.15 g FeCl3·6H2O、0.01 g CuSO4·5H2O、0.022 g ZnSO4·7H2O、0.01 g CoCl2·6H2O、0.18 g MnCl2·4H2O、0.006 g Na2MoO4·2H2O溶于去離子水中,并定容至 1 000 mL,每1 L培養基取1 mL;維生素混合溶液由0.1 g維生素B1、0.005 g維生素B12、0.005 g生物素溶于去離子水中,并定容至1 000 mL,每1 L培養基取1 mL。
培養基中分別添加NaNO3、NaH2PO4·2H2O、FeCl3·6H2O、MgCl2、維生素混合液,以考察不同濃度N、P、Fe、Mg和維生素混合液對藻生長影響。NaNO3濃度梯度分別為 0.019、0.038、0.075、0.150、0.225 g/L;NaH2PO4·2H2O濃度梯度分別為0.001、0.003、0.005、0.011、0.017 g/L;FeCl3·6H2O濃度梯度分別為0.000 79、0.001 57、0.003 15、0.006 30、0.009 45 g/L;MgCl2濃度梯度分別為1.245、2.491、4.981、9.962、14.943 g/L;維生素混合液加入體積梯度分別為0.25、0.50、1.00、2.00、3.00 mL/L。
為研究N、P、Fe、Mg和維生素混合液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交互作用,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設計,各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2.1 NaNO3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
氮源是藻類生長的限制因子之一。在藻細胞中,氮是控制光合作用的元素。當氮源不足時,光合作用減弱且有利于飽和脂肪酸的合成;但當氮源濃度過高時,微藻生長也會受到抑制,不利于飽和脂肪酸的合成[6-7]。硝酸鹽一直是培養擬微綠球藻的一種普通氮源,不同藻類對氮源的需求量和敏感度不同。NaNO3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如圖1所示。NaNO3在較低濃度時,由于缺少氮源,導致擬微綠球藻的生長緩慢。在一定范圍內,隨著NaNO3濃度的增加,其細胞數目呈上升趨勢。相關分析表明,NaNO3濃度與擬微綠球藻生物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當NaNO3的濃度為 0.15 g/L 時,擬微綠球藻的D680 nm值最高,說明在此濃度下其細胞生長量最大,生長狀況最佳。因此,NaNO3最適濃度為 0.15 g/L。
表1 擬微綠球藻生長環境因素優化L16(45)正交試驗設計
2.2 NaH2PO4·2H2O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
磷元素是構成細胞膜、ATP、DNA和RNA的必需元素[8],大多數藻類貯存磷源的方式為主動吸收[9]。本試驗以NaH2PO4·2H2O作為磷源,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在一定范圍內,NaH2PO4·2H2O濃度的增加,促進擬微綠球藻對磷的吸收,其細胞的內含物大量增加,細胞數目呈上升趨勢。相關分析可知,NaH2PO4·2H2O濃度與擬微綠球藻生物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當NaH2PO4·2H2O的濃度為0.011 g/L時,擬微綠球藻的D680 nm值最高,此時磷對擬微綠球藻的影響最顯著。
2.3 FeCl3·6H2O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的生長影響
鐵離子是構成藻細胞內一些氧化還原酶的輔基,并能以各種形式與蛋白結合,鐵元素缺乏會影響藻類細胞的正常代謝[10]。FeCl3·6H2O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FeCl3·6H2O濃度較低時,擬微綠球藻細胞數目少,這是因為低濃度的鐵不利于擬微綠球藻的代謝,隨著鐵濃度的增加,擬微綠球藻細胞數目在一定范圍內呈上升趨勢,當 FeCl3·6H2O濃度為0.006 3 g/L時D680 nm達到最大值,說明在此濃度下最適合擬微綠球藻生長。
2.4 MgCl2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
鎂是構成葉綠素的必需元素,在葉綠素合成和光合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應異常會影響藻類的生長[11]。MgCl2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4所示。MgCl2濃度與擬微綠球藻生物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當MgCl2在濃度為1.245~2.491 g/L測出的D680 nm值較高,且十分接近,隨著MgCl2濃度不斷增加,D680 nm值出現下降趨勢。表明低濃度的鎂離子促進擬微綠球藻的生長,高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的生長起抑制作用。
2.5 維生素混合液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
維生素是影響微藻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維生素混合液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12和生物素。維生素B1是常用的藻類生長促進劑,維生素B12常作為催化甲基轉移反應的酶的輔基。維生素混合液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5所示。1 L培養基維生素混合液的體積量在0.5 mL時,擬微綠球藻的D680 nm值相對較大,此時是維持微藻細胞生長的最佳條件。1 L 培養基維生素混合液的體積量在1~3 mL,擬微綠球藻D680 nm值下降幅度大,說明這個階段的維生素混合液對微藻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2.6 5種營養鹽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影響相互作用和優化組合
由表2可知,5種因素對擬微綠球藻生長影響的主次順序為B>A>D>E>C,可見B、A為影響藻細胞生長的主要因素,磷源的質量濃度水平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氮源質量濃度水平對其生長的影響。通過分析5因素的均值可知,5種營養鹽最優的水平組合為A2B2C4D2E1,即NaNO3濃度為0.225 g/L,NaH2PO4·2H2O濃度為 0.015 g/L,FeCl3·6H2O濃度為0.018 90 g/L,MgCl2濃度為0.025 g/L,1 L維生素混合液體積為0.05 mL。正交試驗中NaNO3、NaH2PO4·2H2O的優化濃度與單因素試驗的結果較吻合,而鐵、鎂、維生素混合液的最適濃度較單因素試驗低。由于正交試驗考慮了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因此后續試驗均以正交試驗的結果所得培養基配方進行藻體培養,以獲得最大生物量。
表2 擬微綠球藻正交試驗結果
2.7 優化后生長情況測定
擬微綠球藻在優化后的培養基與f/2培養基中的生長相比,擬微綠球藻在優化后的培養基中生長情況良好(圖6),優化后擬微綠球藻的生物量在第4天開始超過f/2培養基。
采用單因素和正交試驗,研究了NaNO3、NaH2PO4·2H2O、FeCl3·6H2O、MgCl2以及維生素混合液濃度對擬微綠球藻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擬微綠球藻最佳培養基配方為NaNO30.225 g/L、NaH2PO4·2H2O 0.015 g/L、FeCl3·6H2O 0.018 90 g/L、MgCl20.025 g/L,1 L維生素混合液體積 0.05 mL。優化后擬微綠球藻的最大生物量(D680 nm)可達1.544,是優化前的1.35倍。通過優化,提高了擬微綠球藻的生物量,可以滿足微藻現代化的大批量生產。
[1]陳常杰. 海洋微擬球藻microRNA測序鑒定及其轉基因體系的建立[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2]Jinkerson R E,Radakovits R,Posewitz M C,et,al. Genomic in-sights from the oleaginous model algaNannochloropsisgaditana[J]. Bioengineered,2013,4:37-43.
[3]陳曉琳,劉鏡恪,徐世宏,等. 微粒飼料中魚油n-3 HUFA的分子結構對真鯛仔稚魚生長、存活的影響[J]. 海洋水產研究,2004,25(6):13-18.
[4]劉鏡恪,雷霽霖. 人工調節輪蟲n-3 HUFA對黑鯛仔魚生長、存活的影響[J]. 科學通報,1997,42(12):1330-1333.
[5]邱小琮,周洪琪,曾慶華,等. 營養強化的輪蟲、鹵蟲對牙鲆仔魚的成活、生長及體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水產科學,2004,23(2):4-8.
[6]Redfield A C.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1958,46:205-221.
[7]黃一江,鄭明剛,孫中濤,等. 不同溫度和N、Fe3+質量濃度對微擬球藻脂肪酸組成及SCD基因表達的影響[J]. 海洋科學進展,2014,32(1):92-98.
[8]黃冠華,陳 峰,魏 東,等. 兩步培養法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含量[J].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8,36(12):97-101.
[9]華汝成. 單細胞藻類的培養與利用[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135-137.
[10]Stewart W D P. Alg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 London:Black 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74:610-625.
[11]Finkle B J,Appleman D. The effect of magnesium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of Chlorella[J]. Plant Physiology,1953,28(4):664-673.
10.15889/j.issn.1002-1302.2017.02.046
2015-12-04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5MS0335);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項目(編號:NJZZ14162);大學生創新基金(編號:2014026)。
季 祥(1978—),男,內蒙古包頭人,副教授,從事生物質能、微藻生物技術研究。E-mail:jixiang@imust.cn。
蔡 祿,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分子生物學、生物質能源及生物信息學研究。E-mail:nmcailu@163.com。
S968.41+9
A
1002-1302(2017)02-0154-03
季 祥,喬 巖,成 杰,等. 擬微綠球藻生長條件優化[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