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樊邦平
當好養殖路上的“鴨司令”
姜 明 樊邦平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三,在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甘棠鎮的宏富禽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宏富合作社”)養殖場里,數萬只雛鴨相繼破殼而出,為新年增添了一曲悅耳動聽的節日歡歌。
“聽說養殖場里新一批雛鴨孵出來了,我們趕緊來訂購。”雖然正值春節期間,但宏富合作社的鴨苗孵化卻不打烊。1月30日這天,仍有十里八村的村民趕來訂購鴨苗。
村民彭自有是宏富合作社的老顧客。前幾年,他身患疾病,沒辦法搞養殖,眼下身體逐漸康復的他打算在今年重拾老本行。按他計劃的2000只麻鴨養殖規模計算,破殼10天的雛鴨當前的市場價格為3.5元/只,直接成本為7000元,加上設施與糧食成本,要投入近兩萬元,怎樣解決?“合作社有‘免費訂購’業務,先把鴨苗賒給我們,待出欄銷售后再付款,而且單只價格比市場價低1元左右。”彭自有介紹。與此同時,開江縣“家庭農場”項目的實施,又讓彭自有省去了建飼養場設施的成本,除了糧食成本外,其他前期支出幾乎為零。
今年46歲的王定章是轉洞橋村3組村民。幾年前,他和妻子一直在浙江建筑工地打工。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后,夫妻二人決定回鄉創業,搞麻鴨養殖。去年,王定章申請加入了宏富合作社,學習養殖技術,成功飼養了三批麻鴨。“加入合作社,不但能降低養殖成本,銷售還不用操心。”王定章說,把鴨子交給合作社統一銷售,每公斤價格比個人拿去集市賣要高1元以上。
近年來,開江縣試行“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全縣范圍內成立了數百家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的效果明顯。2016年初,宏富合作社在相關政策項目資金的支持下,投入近150萬元進行了養殖場改擴建,年銷售鴨苗近300萬只,其麻鴨遠銷廣東、重慶、陜西等地,成為開江最大的麻鴨養殖專業合作社。
目前,麻鴨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門路,僅此一項,全鎮農戶每年增收4500萬元左右。
春節期間,宏富合作社理事長羅良權一點都沒閑著。他除了要“鎮守”養殖場,還不得不一接電話就出門,奔波于鎮里的各個“家庭農場”和散養戶家中,上門了解養殖環境,指導養殖技術。
羅良權的養殖技術從哪里學來的?他說,靠多年養殖經驗,也靠自學科學養鴨知識。自村里的遠程教育站點建立后,他成了站點的“常客”,尤其是麻鴨養殖、雛鴨孵抱技術等。他通過便利的遠程學習培訓,找到了養鴨孵抱中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此基礎上,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對提高孵抱成活率等環節進行了技術改進,他的養殖場成活率達到95%以上。另外,他還利用在站點學到的沼氣知識,將養殖場中的糞便、污水等各種有機物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氣使用,既節約了資源,又改善了環境衛生。附近村民紛紛學習效仿,村里打起了13口沼氣池。
從過去自主開辦“開江縣甘棠鎮羅良權孵抱中心”,到帶頭成立宏富合作社,羅良權在組織生產上不斷順應時代變化,一直是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
現在的轉洞橋村,一座座農家小院干凈整潔,一條條水泥路面通暢平坦,一塊塊種養基地氣象萬新。“如今家鄉的環境愈來愈好,我們愿意留在家鄉做點事情。”返鄉過年的村民何芳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