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水
(修武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修武 454350)
相關數據顯示,新生仔豬在出生78 h內,死亡率大多在25%左右,有的甚至達到50%。造成新生仔豬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母豬壓死、仔豬踩踏、熱凍致死和生病致死等。新生仔豬的成活率直接影響養豬的經濟收益,如何保證和提高新生仔豬的成活率,是每個養豬專業戶必須面對和深思的問題。下面,筆者針對新生仔豬成活率的話題發表幾點看法,以期與廣大同仁交流并探討。
有過養豬經歷的人都知道,雖然仔豬一出生就接受疫苗進行豬瘟防治,但在出生后的1 w內,還會有相當數量的仔豬因為感染豬瘟而夭亡。因為這些仔豬在未出生前就受到來自母豬孕體攜帶病毒的感染,出生后再進行防疫已經成為無效防疫。藍耳病也是一種常見的母豬傳染疾病,主要危害新生仔豬的肺部,引發仔豬肺部感染而呼吸困難,最終導致仔豬死亡。所以母豬即將生產的前15 d,要對懷孕母豬進行精細喂養和護理,增強母豬營養以保證其體質健康,并對懷孕母豬進行科學的豬瘟防疫和藍耳病預防,降低母豬把病毒傳染給仔豬的概率。常見的做法是:在母豬生產前用肥皂水或新潔滅爾稀釋液(0.2%左右)來進行全身消毒;用高錳酸鉀稀釋液(0.1%左右)對母豬乳房和產門進行消毒;母豬在臨產前1 w內,對母豬注射長效土霉素和長效阿莫西林。
在母豬進入生育豬舍之前,對豬舍徹底進行衛生清掃和消毒,并對破損的墻體和窗子進行修補,保證生育豬舍的干凈衛生。仔豬的豬舍以10~15張舍位為標準,以方便豬仔的活動和全進全出。要提前做好豬舍的溫度控制工作,夏季可以安裝水空調來降溫,冬天要適當加熱取暖。仔豬出生后78 h內,溫度32℃為宜,然后逐漸降低溫度,每天降低0.5℃,直至降到26~28℃,這樣的溫度保持1個月時間,然后降至23~25℃左右就可以了。除了調整好仔豬豬舍的溫度,還要把控豬舍濕度保持在60%~70%。最后,要考慮光照及通風問題,確保仔豬豬舍的衛生和舒適。
仔豬出生后的1~5 d,是仔豬死亡的高峰期,死亡主要原因是母豬擠壓或人為踩踏。剛生產后的母豬體力衰減十分厲害,需要多睡多吃恢復體力,無暇顧及仔豬,一不小心就會將仔豬擠死壓死。產床能在一定程度上分離母豬和仔豬,起到保護作用,但不能一勞永逸,所以要加大人力投入。白天讓仔豬跟著母豬吃奶,專人全天看護,晚上把母豬和仔豬分離,半夜起來喂奶2次。1 w后,仔豬就能適應母豬活動規律和節奏,會主動躲避進行自我保護。仔豬出生至滿月,非豬場專業人員不得進入豬舍,既能防止仔豬感染疾病,又能減少不必要的踩踏,最大程度降低仔豬死亡率。
初乳對仔豬來說十分重要,既能有效補充仔豬營養,又能提高仔豬抗病抗感染力,還能促進豬仔胃腸蠕動和排便機能。剛出生的仔豬,必須在3 h內吃到初乳,而且越早越好。喂養仔豬初乳要意兩個環節:一是喂養初乳時要對乳頭用溫水充分消毒,并擠去3~5滴乳液,防止仔豬因乳頭和初乳不潔而感染疾病;二是拔去仔豬虎牙,防止咬傷母豬乳頭使其感染,增大仔豬得病的隱患,還能避免母豬因乳痛劇烈而擠死壓死仔豬。
母豬生產后機體極其虛弱,而仔豬生長極快,營養需求量大,單憑母乳無法滿足。一般來說,仔豬在出生后第5天要進行人工補水,水質必須干凈衛生,最好是桶裝的純凈水,也可以把井水或自來水燒沸后置涼備用。出生后第5天,開始人工喂養仔豬,剛開始用青飼料,3~4 d的適應期后,就可以喂顆粒料了。此外,仔豬還需要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而母乳和飼料無法滿足,可以用專業針劑補充。
母豬臨產前和哺乳期內,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防疫預案,認真落實嚴格操作;仔豬所用藥品和疫苗,必須從正規渠道購進以保證質量;對糞便、污水和死尸進行無公害生化處理,防止交叉感染,最大程度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仔豬出生后15 d,要科學斷奶。斷奶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仔豬數量較少,身體素質整體較強,可實行一次性斷奶,在第14~16天,減少母豬飼料的投放量而使乳汁停止分泌,強行隔離母豬仔豬,實現全面斷奶。如仔豬數量較多,體質參差不齊,可采用分批斷奶法,先將體型較大體質較強的仔豬隔離使其斷奶,體型較小體質較弱的仔豬再喂養3~5 d后斷奶。一般來說,仔豬出生后20 d內必須全部斷奶。
仔豬成活率的保障與提高涉及產前和哺乳期飼養管理的方方面面,廣大職業養殖人必須在科學養殖的前提下,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并進行科學創新,才能使養豬經濟效益達到最優化,全面促進養殖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