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阜新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遼寧 阜新 123000)
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對策分析
王 巖
(阜新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遼寧 阜新 123000)
伴隨經濟水平的持續攀升,能源緊缺和區域發展的多元素限制,致使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在此過程中,全球氣候的蔓延,區域降雨量呈現顯著變化,導致洪澇和旱災等自然災害較為嚴重。水利工程建設環節,防汛抗旱項功能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如為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推進作用。針對此,文章對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對策進行闡述。
防汛抗旱;水利工程;作用;問題及對策
我國地域整體結構具有資源豐富和地大物博的特點,但由于受到人口基數的影響,致使人均資源儲備量相對較低,如水資源。再者國內水源分布呈現“南多北少”的局面,誘發南北農業發展失衡。此外,年降水量的區域性問題,主要由季風氣候所導致,而我國大部分地區以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即夏季雨水多、冬季雨水少。也正是由于上述多種因素的限制,導致我國常面臨旱災和洪澇等災害。由此可見,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的重要性尤為重要。
從1949年至今,基于“自給自足”的農業戰略方針的施行,農田灌溉、區域調水等水利工程持續“上馬”。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政府部門通過對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不僅可推進區域經濟動力供給,還可對自然水源予以協調控制,充分彰顯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的價值。對此,筆者結合國內現有水利工程,闡述防汛抗旱的作用:
1)推動農業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諸多水利工程建設的關鍵點在于:協調生活用水、農業灌溉便利。而以此為背景的農田水利,建設規模相對較小,但多數集中于水源富足和地勢平坦等地,有助于農作物產量的提升,為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1]。
2)區域用水調節。從整體上來看,我國以洪澇、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較為頻發。特別在近幾年中,各地區大范圍自然災害的爆發,導致農業生產、居民生活面臨極大困境,尤其針對東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北地區,但大范圍干旱導致農業活動遭受嚴重影響。因此,以區域用水調節為核心的水利工程建設,已在多地區得以全面運用,并在協調運行中為經濟發展帶來強有力貢獻[2]。
3)水源開發。水資源中因富含大量勢能,而水庫的興建能夠以水源勢能提升的手段,實現勢能向動能的轉變,用以實現人類生活水源供給。此外,水源富足地區還可通過漁業項目開發的形式,在實現水源開發的前提下,滿足該地區經濟發展。
2.1 思想不關注、行為不重視
筆者在針對水利工程建設相關問題解析中,發現管理者防汛抗旱思想觀念的忽視,是導致下級人員重視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例如:在日常例會開展中,防汛抗旱專項研討會的欠缺,致使基層管理者對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片面認知,長此以往,“僵化”思想模式的衍生,使之難以實現思想行為的根本性轉變。同時,項目建設管理中,未制定統一且規范的管理機制,致使管理行為呈現具體化、規范化不足的局面,甚至在問題處理中,缺乏可行性循據體系,引發意見分歧和觀念爭執等問題,從而降低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整體效率。除此之外,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功能建設雖得到領導批準,但在具體落實中因分類因素的約束,導致工程一拖再拖,從而錯失最佳發展機遇,不僅延緩水利工程建設步調,還會和時代發展相脫節[3]。
2.2 防洪標準不足
我國雖具有幅員遼闊的優點,但在水利資源、電力資源充足配置的條件下,為切實水利工程發電、防洪與灌溉等性能,對各類資源予以充足利用。但伴隨時間推移,水利工程項目陳舊和設備設施的老化,若未對其施以及時且有效防控,則會對防汛抗旱效果產生不利影響。而在此過程中,水利工程建設局限問題,是影響建設標準、質量標準、配套設施低下和不健全的主要因素,倘若管理者定期維護管理行為的疏忽,則易在日常使用中衍生各類危險因素,即在某種程度上加劇水利工程防汛抗旱難度。
2.3 資金欠缺
從整體上來看,水利工程中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均以財政部門出資補貼為主,更是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然而,城市建設資金的受限、工程側重點的差異,均易引起水利工程維護資金的不穩定性和動態性,即呈現資金嚴重緊缺的局面。伴隨城市基礎設施政策的不斷施行,水利工程相關建設及維護資金也得到明顯提升,但其來源仍以財政部補貼為主,不僅難以滿足水利工程建設的基本需求,還會在長期時間的調控下,誘發工程弊端,增加后期維護資金的投入[4]。由此可知,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功能建設中,應重點關注資金緊缺問題。
我國氣候條件以季風性氣候為主,且在降水量中呈現時間性和空間性特點。前者主要因熱帶季風的影響,致使我國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如江淮流域“梅雨”天氣,以持續降水為典型代表;后者由于地形環境的限制,使其在地形劃分中呈現三級梯度,如東部、南部將對較多,而西部與北部則較少。也正是因上述降水特點的影響,致使我國洪澇災害集中于夏季,若未對其施以有效防治,則會增加城市經濟損失[5]。對此,下文主要針對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具體措予以思考,以此避免其對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經濟的威脅。
3.1 堤壩
內陸區域因河流過多,如華中、華北和東北等地。于雨季來臨之際,河流通過匯水作用不斷增加自身水位,在未經河流水位及時調節后,則易引起汛情爆發。通常情況下,針對低洼地區、水位易升高區域的防汛措施,以堤壩修建為主導,可有效避免因河道水位上漲對河岸結構穩定性的威脅。例如:黃河流域,開封等地因位于黃河中下游,河道呈現“懸空”狀態,需通過大型堤壩的修建,方可避免汛期水位漫出,引起決堤事故。
3.2 水庫
水庫區域由于受到降水的影響,其水位可在水庫匯水的作用下提高,同時水位上升幅度具有迅速性、猛烈性的特點。然而,在此環節因匯水面面積的限制,水庫水位可在短期內達至巔峰??傊擁棴h節的進行,上漲水量主要由水庫庫容與上有水量所匯集,反之則相反。其中,上游匯水面、匯水量間存在正比例關聯,即在水庫匯水量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其水位也會呈現持續攀升,且后勁較足。若從客觀性的角度來看,水庫水位洪峰,是以水位曲線的按時反映獨立峰值的變化情況,即也是水庫防汛抗旱的關鍵[6]。
3.3 蓄滯洪區
蓄滯洪區作為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的核心組成架構。當洪澇災害爆發時,上游水量以過急、過大和過快的特點,制約水庫洪峰與水位降低等功能的發揮。而此環節蓄滯洪區的運用,可通過洪水蓄積的方式,預防全部洪水對下游區域實施沖擊,誘發中下游險情[7]。在此過程中,蓄滯洪區作用區域主要集中在河流灘地、低洼地等,其具體操作流程如下:于河道堤壩處遵循自潰堤設計原則,利用對大量用水的臨時蓄積,促使水庫水位達至削峰的目標。但是,在實際建設中,蓄滯洪區難以得到自主蓄積的效果。此外,大規模水電工程,也應布設相應的分洪閘措施,通過各設施間相互協調作用的優勢,用以落實汛期防洪的需求。
水利工程建設中,防汛抗旱是工程建設的主體。若要充分彰顯水利工程建設中防汛抗旱的價值,則應從以下3點入手:
4.1 構建規范化防汛抗旱機制
依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與技術標準等多元化層次,以立法穩抓的方式,結合積極且主觀的工作態度,全面施行《蓄滯洪區管理條例》、《洪水影響評價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并通過對省級部門督促職能,依據沿海城市房屋建設具體內容,設置相應的防風防澇標準,如制定并落實船只避港制度,以工作質量評估的手段,真正意義上實現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功能規范化構建的重要性。
4.2 洪水合理調度
當洪水發生時,可用過水庫蓄積的作用,將洪水予以緩沖,以此減輕洪水對中下游流域的沖擊;若為大范圍洪水,則應以水庫穩定安全為基準,預防堤壩垮塌事故。同時可在水庫泄洪前,預先告知沿河村鎮,從而預防人員傷亡問題。另外,洪水調度工作中,應以調度方案為準繩,利用對河道標準、抗洪能力的綜合探究,對水庫泄洪量實施科學調整,避免堤壩決口。而在蓄滯洪區洪水調度時,應遵循分洪調度的原則,切勿不可延誤時機,引發不必要損失。并結合超前預報和全力防守的方式,降低蓄滯洪區啟動幾率。經實際調查結果顯示,洪水調度措施的施行,可縮減洪水沖擊面,達到洪水緩滯、河大壓力減輕、雨洪攔蓄的目的。
4.3 優先選擇先進預測技術
鑒于科技持續進步的背景下,先進預測技術的優選,可通過防澇抗旱管控的方式,降低自然災害對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例如:預估、預警、分析等防汛抗旱的技術手段,主要通過對衛星遙測的科技,結合災害分布、蔓延速度、蔓延范圍的變化趨勢,做好相應的預測評估工作,以期推進水利功能防汛抗旱功能的強化。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和農民生活密切相關,若要從根本上彰顯水利工程的功能,則應在勞動力全面調動的前提下,通過道路修筑和土壤改良、灌渠整修與政策補貼等手段,將防汛抗旱的作用落實于實處。而在此過程中,針對水利工程中防汛抗旱建設存在的疑難點,筆者建議可利用構建規范化防汛抗旱機制、洪水合理調度、優先選擇先進預測技術等措施,結合堤壩、水庫和蓄滯洪區的構建,貫徹落實防汛抗旱對社會發展、農民生活的重要意義。
[1]孫同江.探析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07):271.
[2]馬權清.農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01):29-30.
[3]吳炳祥.農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作用解析[J].智能城市,2016(12):11-12.
[4]梁寅嬌.水文檔案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分析[J].山西水利,2013(11):47-48.
[5]麥麗克.談農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作用[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7(02):176.
[6]邱勝民.淺談農田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重要作用[J].農業與技術,2015,35(16):63.
[7]張國耀.探析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及對策[J].商品與質量,2016(44):404.
TV87
B
2017-09-20
王巖(1984-),男,遼寧阜新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