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遼寧省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沈陽 110013)
?
雙石橋水庫現狀存在問題及除險加固措施研究
張志剛
(遼寧省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沈陽 110013)
雙石橋水庫位于安縣花荄鎮馬鞍村。通過對該水庫的現狀詳細分析,水庫的大壩、溢洪道及放水設施均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隱患,急需水庫除險加固,確保水庫防洪和灌溉及養殖等功能的正常發揮,確保水庫安全和水庫下游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由此,提出了雙石橋水庫的大壩、溢洪道及放水設施相應的除險加固的措施。
水庫;安全隱患;存在問題;除險加固;對策研究
雙石橋水庫位于安縣花荄鎮馬鞍村。該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魚等綜合功能的小(2)型水庫。水庫建在涪江水系安縣河的支流上。該水庫于1955年動工修建,1956年4月建成。水庫總庫容27萬m3,正常蓄水位庫容23萬m3,設計庫容25.61m3,死庫容0.8萬m3。1978年對大壩進行了加固處理,大壩上游坡采用三合土漿砌護坡。1984年,對壩體進行了灌漿處理。水庫主要建筑物有大壩、溢洪道、放水設施等。土壩為均質土壩,大壩迎水坡平均坡比為1∶2,采用漿砌石護坡,背水坡平均坡比為1∶2.81,沒有護坡。壩趾無排水體。溢洪道位于大壩左端,為正槽開敞式寬頂堰,堰寬為4m,堰頂高程為543.7m。溢洪道無消能措施,并且都沒有進行護砌。放水設施為涵臥管型式,位于大壩左端。臥管為砌石砌筑,放水洞口直徑0.3m,木塞控制,最大放水流量0.2m3/s。臥管斜長度20m。壩下涵管為砌石無壓方涵,尺寸為0.6m×0.6m,比降1/200,長度55m。出口高程536.12m。雙石橋水庫是安縣花荄鎮重要的水源工程,主要承擔著花荄鎮馬鞍村2、3組,回龍村4-10組,獅子村1、2、3、9組共12個組的農業生產用水任務。同時還兼顧防洪和農田灌溉任務,保護著水庫下游有7800余人口和947hm2耕地,灌溉農田100 多hm2。水庫一旦失事還將對水庫下游4km處為永安一級公路造成嚴重威脅。
2.1 大壩現狀及存在問題
雙石橋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1m,壩頂長230m,壩頂寬3m,壩頂高程546.00m。上游壩坡平均坡比1∶2,下游壩平均坡比1∶2.81。“5·12”地震后,大壩壩頂及下游壩坡出現縱向裂縫,縱向裂縫與壩軸線基本平行,其中壩頂1條,裂縫長約170m,寬約15cm,深度70-100cm。下游壩坡縱向裂縫較多,裂縫最大長約100m,最大縫寬2.0-3.0cm。大壩上游護坡開裂,局部垮塌,右壩段擋墻斷裂,錯位。壩體有白蟻活動跡象。
2.2 溢洪道現狀及存在問題
水庫溢洪道位于大壩左岸,進口屬于正槽開敞式自由出流,堰頂高程為543.7m,堰頂凈寬4.0m,最大泄量6.345m3/s,無消能設施,且未進行襯砌。溢洪道沒有消能措施,對下游農田多次沖刷破壞。
2.3 放水設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放水設施為臥涵管型式,位于大壩左端。臥管坡面長度20m,,漿砌石砌筑,放水洞口直徑0.3m,木塞控制,最大放水流量0.2m3/s。臥管末端設消力池,斷面為2m×2m。經過多年的運行,臥管多處漏水,漿砌塊石風化嚴重。部分部位石塊脫落,受地震影響后,錯位情況不明,本身結構不安全[1]。
雙石橋水庫下游有7800多人和947hm2耕地,灌溉農田100多hm2。震后的水庫大壩裂縫嚴重,破壞了大壩結構的整體性,降低了大壩的抗滑穩定性,危及大壩運行的安全性,如水庫大壩一旦失事,將會造成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的損失,影響人民的生活,并且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水利部抗震救災前方工作組組織的專家現場核查后,將雙石橋水庫確定為有潰壩險情的高危水庫,因此,對雙石橋水庫大壩存在的險情應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避免水庫大壩失事,對下游造成危害。雙石橋水庫除險加固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壩、溢洪道、放水設施等。
3.1 大壩除險加固措施
根據水庫大壩現狀,對水庫的大壩采取大壩設計長度、位置不變,全長230m,壩頂寬度4.0m,大壩壩頂設混凝土路面,壩頂高程546.0m。壩頂路面為C20混凝土路面。設計上游坡坡比1∶3,采用C20混凝土預制板護坡結構型式,下游坡坡比為1∶2.75,采用草皮護坡型式。下游坡(0+050-0+180段)坡腳新建排水體,排水體高程536.5m。下游削坡的合格土料可運至上游坡進行培厚。大壩現狀壩頂寬度3m,壩軸線不在一條直線上。除險加固設計壩頂加寬至4m,并且調整大壩在一條直線,根據最新航測地形圖進行布置,設計新壩軸線向前移動5.6m。針對“5·12”地震后,對上游坡裂縫位于擋土墻后,長58m,深1m。拆除擋土墻后對裂縫采用開挖回填的方式:開挖深度1.5m,開挖長度60m,開挖邊坡為1∶1,槽底寬度0.5m。開挖后先填筑裂縫,再進行壩體填筑,使上游壩坡達到設計坡比1:3。設計下游坡覆蓋層清除,清除厚度30cm,之后削坡至設計坡比1:2.75,壩軸線向前移動5.6m,因此壩頂及下游坡的裂縫經過下游坡削坡已經削到裂縫的位置以下,所以壩頂和下游坡的裂縫不需開挖處理。根據安全鑒定報告以及震后水庫大壩現場調查資料可知,大壩有白蟻活動跡象。由于沒有具體位置等數據資料,除險加固設計中白蟻防治采用大壩表層土壤消毒、投放毒餌誘殺包等措施。大壩施工時,注意觀察白蟻巢穴以及分布區,進行重點部位防治。施工完成后,也要隨時觀察是否還有新的白蟻活動情況,以便進一步實施防治措施。
3.2 溢洪道除險加固措施
溢洪道位置不變,位于大壩左岸,進口段長10m,底寬4m,邊坡護坡坡度由1:2漸變到直立連接到控制段,底板為50cm厚漿砌石襯砌,邊坡采用漿砌石護砌。控制斷長8m,寬4m,坎高0.5m,厚0.4m寬頂堰,堰與邊墻為整體式C25鋼筋混凝土結構。邊墻頂高程545.20m。寬頂堰堰頂高程543.7m。堰與邊墻為整體式C20鋼筋混凝土結構,底板厚度0.5m。陡槽段底寬為4m,坡長40m,陡坡坡比為1:8.33,底板為50cm厚C25鋼筋混凝土,邊墻為C25鋼筋混凝土重力式擋墻,邊墻頂高程545.20m-539.70m。消能措施采用挑流消能,C25鋼筋混凝土結構。消能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接下游水渠。
進口段長5m,底寬由10m縮窄到4m,進口段增建C25鋼筋混凝土重力式擋墻,底板為40cm厚漿砌石襯砌。邊墻頂高程545.20m。
3.3 放水設施除險加固措施
放水設施位置不變,位于大壩左壩端。加固設計將原放水設施的臥管拆除,在原位置處重新修建臥管。每0.5m設一個取水口,共14個取水口,最低點取水口高程538.106m,最高點取水口高程544.24m。臥管采用C20混凝土澆筑。取水口采用預制混凝土塞代替原來的木塞。臥管末端的消力池拆除,新建C20混凝土結構,底部設置消能坎。壩下涵管維持不變,但為了防止涵管水流對下游渠道產生沖刷破壞,增加出口的消能措施,按構造設消力池,池長為3.0m,寬度為0.6m,池深為0.5m。
通過對雙石橋水庫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可以看出水庫的大壩上游護坡開裂,局部垮塌,右壩段擋墻斷裂,錯位,壩體有白蟻活動跡象;溢洪道無消能設施,對下游農田多次沖刷破壞;并且經過多年的運行,放水設施的臥管多處漏水,漿砌塊石風化嚴重。部分部位石塊脫落,受地震影響后,錯位情況不明,本身結構不安全。因此,對雙石橋水庫大壩存在的險情應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通過對雙石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建設將會很好地解決水庫的險情,避免水庫大壩失事,對下游造成危害,是十分必要的,也確保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1]韋利珠.南流江水環境質量狀況研究及生態保護修復探討[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11):17-20.
1007-7596(2017)01-0094-02
2016-12-14
張志剛(1971-),男,遼寧本溪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工程。
TV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