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航
莆田市城廂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351100)
探討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管模式和措施
林宇航
莆田市城廂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351100)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社會體制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其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必須要緊跟時代步伐,根據社會實際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針對目前建設工程質量狀況頻出的現象,政府應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把控建設工程質量監管的要點,促進建設工程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文章從探討新常態經濟下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管措施入手分析,希望對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和建設質量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
經濟新常態;建筑工程質量;監管模式和措施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建筑行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對建筑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球經濟疲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問題也就更多,矛盾日益凸顯。面對錯綜復雜的環境,在加強方案設計的同時,加強審查力度,政府發揚質量監督精神,對管控要點,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工程質量管理方式不到位,管理層面不全
工程質量是建筑企業之本,是建筑企業生存的基礎和根源,所以管理建筑工程質量的工作至關重要。部分企業對質量的監控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重視,管理方式不到位,管理層次不全面等問題不斷出現。根據最近幾年中建筑工程質量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出質量管理問題應該及時彌補與改正。在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過程中,管理工作有的是做的表面工作,沒有真正深入全面的跟蹤與管理。質量管理部門在貫徹落實管理過程中,對于相關規范不能有效執行,對于質量問題的預防措施不及時。總體來說,質量管理方式不到位,管理層次不健全是導致建筑工程質量出現問題的嚴重原因之一。
1.2 缺乏對工程質量監控工作的認識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有些企業往往陷入質量風波中,他們只兼顧到了發展的速度,卻沒有認識到質量才是立業之本。建筑企業的質量與整個企業的管理工作是緊密相連的,部分企業缺乏對質量管理的認識,一味要求速度,認識不足是造成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企業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大部分企業為了工期,減弱或直接忽視了對于質量的監管工作。有些企業對于質量監管工作不夠重視,不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對工程質量負責。企業對于質量管理工作的不重視導致一線人員對于整個工程的質量要求都是模糊的,不能清楚地明白工程質量的要求與正確的規范。所以這也是導致質量下降的一重要原因。
1.3 監管部門缺乏先進的監管理念和方式
在現代市場經濟形勢下,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唯有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然而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管工作的認識不足,不愿監管,也不善監管,監管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所以要想預防、監控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必須規范政府監管制度,創新監管模式和監管手段,同時做好監管人員的指導與培訓,讓他們適應新形勢下政府監管工作需要。建設工程監管的手段、監管人員的素質等因素是影響監管質量的重要因素。
2.1 加強建筑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
加強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施工組織設計的方案進行施工作業,確保工程質量。在施工過程中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控。要加強原材料的進場報審和進場檢驗管理,嚴格按照批次、重量(數量)進行抽樣送檢,對發現不合格原材,應立即退場并做好相關記錄,嚴把原材料進場關,從“源頭”保證工程質量。加強工程設計變更管理。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難免會遇見設計方案與現場施工相沖突,或設計方案不合理的情況,施工單位應向建設單位匯報,由建設單位向設計單位提出設計變更申請。然而,目前設計變更不及時、變更手續不全、先施工后變更現象仍時有發現,對工程質量造成隱患。施工單位在發現設計問題時,應立即上報建設單位,及時跟設計單位進行溝通,在設計方案變更確認前不得擅自施工。
2.2 嚴格落實五方主體責任
貫徹執行住建部工程質量責任終身制規定,加強落實建設工程五方責任主體責任,強化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永久性標牌等制度,加大質量責任追究力度。強化個人執業管理,規范從業行為。進一步加強工程項目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的注冊執業審批管理,特別是要加大對建造師、監理工程師執業注冊提交的勞動合同及社會保險證明的核查力度,杜絕掛證行為,落實項目經理、總監理工程師等一線管理人員到崗履職盡責。完善建設執業人員管理服務平臺,實現與企業資質、招投標、施工現場管理等數據的交換和共享。通過責任人對建筑工程整體質量的把控,只有做到責任落實到人,才能真正提升建筑工程的質量,才能對建筑工程整體質量負責,為社會負責。
2.3 運用信息平臺加強質量管理
完善監管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平臺有效、準確、及時對工程有關信息進行查詢、統計和分析,提高政府執法部門的監督效能,構成監督威懾力,也有助于企業加強管理,自覺提高工程質量。通過檢測管理系統、預拌混凝土系統自動采集試驗數據,檢測報告的實時傳輸和監管,使監管部門和各方責任主體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涉及結構安全的動態檢測數據,保障工程結構實體質量安全。運用“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對深基坑、高邊坡、外腳手架和建筑起重機械等重大危險源防控,有針對性地實施重點監管,及時發現和消除重大危險源安全隱患,確保工程施工安全。同時可以全方位監管各類管理人員的到崗履職情況,加強參建各方責任主體履行安全質量管理職責。
2.4 建立權責明確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
建立提前公布抽查事項清單,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的“雙隨機”監管機制,建立“新常態”下的質量安全監督新模式,規范監督檢查行為,落實監督責任?!半p隨機”抽查打破了過去一個監督組包干到底的監管模式,監管人員與監管對象間較少發生“交集”,監管人員與監管對象的監管關系僅發生在單次抽查工作中,有效防止了“人情監管”、“任性”檢查情況的發生。其次完善工作機制,明確監管責任,強化擔當意識。各級監管部門應當根據“雙隨機”監督工作機制,完善各項制度,明確人員職責,尤其要明確檢查組(人員)要對監督檢查工作質量承擔直接監督責任,對從現場抽查抽測、發現問題發出責令改正通知單、監管記分,到督促責任主體整改反饋、現場復查整個過程閉合承擔直接監督責任。通過創新監管機制,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務服務水平,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整個工程的質量與我們平時的質量監管工作是分不開的。所以要想提升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必須從監管工作抓起。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建筑施工轉包違法分包行為,全面落實五方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加強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質量管理,強化工程質量全過程控制,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只有時時刻刻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才能推動建筑工程的整體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必須切實落實監管工作,明確監管工作人員的責任與規范。對于責任要高度明確,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政府部門的監管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1]金磊銘.建設工程質量政府監督模式優化思考——從具體項目監督向區域執法監管轉型[J].建筑經濟,2016,10:19-22.
[2]齊建國,王紅,彭緒庶,劉生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形成機制[J].經濟縱橫,2015,03: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