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紅
國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361000)
淺談城市綜合體地下停車場引導系統的設計
林雅紅
國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361000)
要使城市綜合體地下停車場與現代化城市發展相適應,就要進行地下停車場引導系統的相關設計結合地下車庫的設計確定具體的設置標志、位置和密度,根據實際需求和設計原則優化實施方案,發揮系統的實際功效。
城市綜合體;地下停車場;引導系統;設計
城市綜合體實現了商業、辦公和居住等多種功能的組合,擁有很大的車流量和人流量,需要建設大規模的地下停車場。在地下停車場要保證人們可以準確辨別方位,方便尋找車位和離開車庫,因此,在建設城市綜合體的地下停車場時要注意引導系統的設計,發揮地下停車場的泊車、疏散能力。
地下停車場的交通設計有其自身的設計原則和要求,例如,合理的停車位和車庫結構,保證管理手段的高效性,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泊車服務。在城市綜合體的地下停車場設計中,要結合車位使用效率等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確定地下停車場的結構設計。

圖1
2.1 車庫出入口數量
要提高停車場車輛的進出效率,保證車庫出入口的數量符合相關標準。如果停車庫的停車位在50~500個,停車庫出入口的數量要在2個以上。如果停車位數量在500個以上,出入口的數量就要在3個以上,車道為雙車道。在實際使用中,車庫出入口的設置可以起到一定的應急疏散作用,但最好設置獨立出入坡道,以提高車輛的進出效率。
2.2 出入口形式
停車場車輛的進出效率會受到停車庫出入口形式的影響。停車庫的出入口形式主要是和市政道路直交、平行和斜交三種形式。如果車輛在進出停車庫時,出入口的運行方式是直交,車行軌跡順暢,駕駛員只需操作一次轉向。如果出入口運行方式是平行或斜交,在短時間內駕駛員要進行兩次轉向的連續操作,使得車輛的行駛軌跡是S型或需要調頭,可能出現操作風險。因此,地下停車庫出入口形式最好可以建設的與市政道路直交。
地下停車場的坡道設計需要安全可達,通過設計支路,連通地下停車場的每條通道,保證車輛與任一車位的可到達性。在坡道設置時其長度通常在68 m以下,這樣車輛在到達車位或離開時的繞行較少,減少排隊時間,提高車輛出入效率。坡道設計要注意可達性,防止出現較長的斷頭路,加快停車場的車輛流動。如果斷頭路沒有空車位,而車輛駛入,就會出現難以調頭的情況,因此要減少斷頭路通道的設置,可以進行車位增減整聯通斷頭路和其他通道,最好運用逆時針的單循環,防止出現小半徑的右轉彎。因為我國車輛前方左側是駕駛員的位置,左方的視線條件更好,向左轉彎操作更加方便。坡道的出口設計要防止設計轉向動線,減少不同方向的動線交織。如果在封閉坡道有車輛駛出,駕駛員必須先直行再調整行駛方向,那么坡道出口處的轉向動線效率低。作為交通繁忙的重要節點,坡道出口處的車輛要減少,在坡道出口處可以設置設備房或車位簡化交通動線。
在城市綜合體的建筑都有貨運運輸和卸載的需求,貨車參數、服務對象都與客車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停車場必須設計貨運通道的預留位置。在設置卸貨區時,與服務對象不能有太遠的距離,在與其距離較近的支路上要防止主動線上有車流涌進。卸貨區與前方通道的間距要在6 m以上,保證貨車能夠后退停車。垃圾房會對貨運線的設置產生影響,不能設置在客車流線的主通道上,這樣可減少對貨車和小汽車的干擾,并預留凈空尺寸。貨車要順利通行,其通道的凈空尺寸必須在3.6 m以上,這在實際設置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在設置時,利用相關的誘導標志,區分開貨車和客車的誘導系統,有效減少在貨運通道凈空尺寸上的影響。
目前,女性駕駛員越來越多,但在停車場她們事故的發生概率是其他地方的2倍,與男性駕駛員相比撞車的概率也很高。因此,結合女性特點設計特殊的停車位要體現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例如,與標準車位相比,女性的車位寬度要寬1/3。設置單向支路,防止主動線上過多的車輛增加女性駕駛員的操作負擔,使得其自身的操作和停車場的整體運行都出現問題。靠近車場出入口的位置設置女性停車位,直接連通所在的通道和主動線,為女性駕駛員迅速尋找車位提供方便,減少繞行帶來的問題和事故。
特殊車位還有無障礙車位和母嬰車位等。我國相關的規范和文件中都有無障礙車位設置的要求,對無障礙車位設置的數量、地面坡度、相鄰車位等都有具體的要求。有關母嬰車位的規范和研究還相對較少,具體設計可以比照無障礙車位的相關設計,母嬰車位的設置可以靠近觀光梯。
在城市綜合體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地下停車場必須有引導系統的設計,對地下停車場的引導標志的設計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方案。在地下停車場的建設中要結合相應的設計原則,對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出優化引導標志的設置。通過運用設計原則,關注特殊停車位的設置,優化城市綜合體地下停車場的引導系統,幫助駕駛員高效迅速地尋找停車位及出口,提高地下停車場的使用效率合交通安全性。
[1]于立佳,潘曉東.城市綜合體地下車庫機動車引導系統設計方法[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12(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