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瑋瑋
“小時候的家門口,種過幾缽紅繡球……”一首秭歸方言民謠《小時候的南門口》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在這首原創MV中,隨著悠揚輕快的吉他伴奏,歌手輕聲吟唱著用秭歸方言寫就的歌詞,向大家描述歸州古城居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及秭歸人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搬離故土,建設新城的畫面。
這首民謠的歌唱者也是此歌的詞曲作者,叫向曦。1998年,他和家人一道,隨移民大軍從古城歸州搬遷到新城茅坪,他的外婆卻已在前一年去世了。“外婆沒能親眼見到新城,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正因為如此,大學就讀于武漢音樂學院的向曦有一個心愿——-將這份情感寫進歌里,讓經歷過三峽移民的秭歸人,能夠從熟悉的方言里,尋找到那份情感上的共鳴。
“小時候,媽媽總是用背簍背我,歌詞中我也提到了這個物件,用來展現老秭歸人質樸的生活。”回憶往事,向曦充滿深情。
此外,還有“版畫兒”“跳繩兒”“游戲機”等,無一不是宜昌娃們共同的回憶。“可能每一位移民都有屬于自己的記憶,我只能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去表達那種埋藏在心底的情感。”
這首飽含移民真情實感的民謠也引來了秭歸網民的熱議。
網友宋正來評論:“老秭歸留給我們太多的記憶和思念,為三峽(工程)建設,秭歸人民奉獻了太多。我的記憶里永遠忘不了南門廣場、老城墻、鴨子潭、桃花魚、情人橋……”
網友@swallow說:“聽著歌,懷念我的高中時光:鴨子潭邊、雷鳴洞前、大沙灘上,它們印有我周末玩耍的影子,記載著青春流年的時光……三峽大壩腳下,收藏著幾代秭歸人的回憶。向以秭歸人民為代表的百萬三峽移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