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珺
“后真相”,這個詞當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學者的議論,德國語言協會還將這個詞評為德國2016年度熱詞。在近日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中,這一熱詞不僅是慕安會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
過去一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提及這個詞。她說:“我們生在‘后真相時代,也就是說,人們所感興趣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德國語言協會也提到這一點。換而言之,比起基于新聞事實引發個人思考,人們更愿意從主觀臆斷去“重塑”甚至“扭曲”新聞事實。
正是在大眾“后真相”心理的驅使下,主觀想法壓過了客觀事實。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自媒體紛紛涌現。人人都可報道事件、表達觀點,借由社交網絡的便利,迅速掀起話題。而由此帶來的后果是,輿論極易朝著不理性的方向發展。
政治家和學者們對社交媒體上的各種政治話題討論感到憂心。以臉譜網上的討論為例,頻繁可見“肆意的放縱言語”,“缺乏理性的溝通基礎”。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認為,更令人擔憂的是,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討論的內容甚至還未核實,“很多人把自己的觀點當作了證據”。
在這一大背景下,網絡社交媒體的真實性已經引起大眾質疑。去年底,德國期刊出版商協會委托阿倫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就了解媒體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對1458人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傳統期刊的可信度要遠遠大于諸如臉譜網和推特等社交網絡媒體。在16歲以上的調查者中,69%選擇閱讀不同的報紙雜志就同一事件進行的報道,綜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另有8%的受訪者選擇相信社交媒體的相關信息。此外,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閱讀報紙和雜志最有助于個人對政治、社會事件形成公允評價。54%認為,報紙雜志的評論文章最為務實客觀、言語文明;45%則支持電視討論;只有4%認為網絡上的事實辯論尊重客觀事實。
但必須注意到的是,社交網絡最大的用戶群,為是非明辨能力尚未成熟的年輕人。社交網絡上的“事實與謊言越來越難以區分”,德國政治家們已發出呼吁,必須重新將年輕一代的關注點吸引過來,通過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媒體了解事實。否則,年輕人的政治觀念無法正確塑造,未來“民主的基石會最終崩塌”。
面對虛假新聞泛濫的現象該怎么辦?法律規約是一種辦法。德國司法部擬對持續未改善情況的臉譜網等社交網絡進行嚴懲,推進新的社交媒體平臺假新聞懲罰機制。懲罰機制草案內容包括,經核實后確認為假新聞的信息只要在24小時內未被移除,假新聞所在社交媒體將受到每條新聞50萬歐元的高額罰款。
這種方式能否實現對虛假新聞泛濫的扭轉,人們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是本報駐德國特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