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公安機關與360安全中心聯合發起的獵網平臺發布《2016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報告揭示了目前流行的網絡詐騙手段和防范技巧。
報告顯示,2016年,獵網平臺共收到全國用戶提交的網絡詐騙舉報20623例,舉報總金額1.95億余元,人均損失9471元。與2015年相比,網絡詐騙的舉報數量下降了17.1%,但人均損失增長了85.5%。
新型網絡詐騙呈現出形式多樣、結合個人信息精準行騙的特點。
手機號成了犯罪分子的“副號”
何田(360安全中心)
在手機支付與網絡支付盛行的當下,短信驗證碼已成為各種支付行為完成的關鍵,因此,手機卡就成為犯罪分子的“主攻方向”。
我曾經手這樣的案例,非常典型:深圳何先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手機被鎖定,京東賬戶遭陌生人盜刷。隨后他發現,自己的手機曾經被一個陌生號碼接管。來自運營商的短信顯示,這是一項辦理添加副號的業務。
當副號手機關機,所有短信、電話會被主號接收,犯罪分子就是趁此期間接收何先生的短信驗證碼,在其京東賬戶用白條消費和申請貸款,一夜間洗劫了5萬多元。
由運營商提供的一卡多號業務,在不換手機、SIM卡的基礎上,用戶可增加最多3個真實手機作為副號。主號編輯短信“KT手機號碼”發送給運營商,被添加手機就會收到一條確認短信,回復Y就會成為副號。相當多的人在面對這樣的短信時信手回復,于是就著了犯罪分子的“道兒”。
案件調查顯示,犯罪分子使用的手機主號碼曾被多名用戶舉報,該號向不同號碼發起綁定副號的短信,以“廣撒網”的方式對粗心的回復者進行“釣魚”。整個犯罪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首先,犯罪分子在網上購買一些機構和網站泄露的姓名、銀行卡號、身份證號和預留手機號,俗稱詐騙“四大件”。
然后,其向已經掌握了銀行卡信息的用戶發起綁定副號的業務申請,尋找作案對象。
由于主號只有在副號關機的情況下才能接管短信,犯罪分子這時一般會采用兩種手段,一是利用短信轟炸強迫目標手機關機,二是利用手機云服務,對手機進行遠程操作。
最后,利用主號收到的短信驗證碼,犯罪分子對何先生的京東賬戶進行瘋狂洗劫。除了白條消費1000元,還在京東金融金條賬戶貸款52000元,轉到何先生的中國銀行卡后,又實施了轉賬和無卡取款。
知名招聘網站也有虛假招聘
張文琪(刑事律師)
在所有舉報的詐騙案情中,虛假兼職依然是舉報數量最多的詐騙類型,共舉報4550例,占比22.1%。
2016年,這些曾如牛皮癬般出現在各論壇的詐騙招聘廣告,開始大舉在知名招聘網站上出沒。有知名招聘網站的“掩護”,這些詐騙廣告變得更迷惑人。比如,名字叫做某某制藥公司,在網上大量招聘員工,且在全國多地有分公司,給人的感覺很正規。當應聘者到達招聘所在地點后,才發現原來是傳銷組織。這類招聘的特點在于給出的待遇高,對應聘者的學歷和資歷要求卻很低。
近日,北京房山區法院審結一起利用虛假招聘詐騙體檢費案件,張某因詐騙48人獲刑7個月。張某在58同城網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然后以上崗前體檢為名,要求應聘者到北京華亞醫院進行體檢。而在事前,張某就與醫院談好,每人收取298元體檢費,其中150元返給張某作為回扣。體檢后,張某并沒有給任何一名應聘者安排工作。
據公開消息報道,2016年有關部門查處問題招聘網站達到200多家。依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具有基本的安全管理義務,對于一些明顯違法的信息要采取過濾、刪除、屏蔽等必要措施予以處理。
顯然,落實網絡實名制,是有效遏制網絡招聘詐騙的重要方法。
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聘者可根據招聘網站收取費用與否來界定其是否對信息予以審核和承擔責任:若是免費發布,因缺乏對用戶發布信息的事前審核,網站只承擔提醒用戶防范詐騙的責任;如果向企業收取了一定費用,則網站不僅要嚴格審核信息發布者的相關資質,一旦因審核不嚴給求職者帶來損失,網站還要連帶承擔侵權責任。
朋友圈的票不能隨便刷
李海濤(司法機關公務員)
常見微信詐騙方式有下列幾種:利用代購詐騙,低價誘客下單付款,然后以海關檢查為由拒絕給付貨品;二維碼詐騙,送商品掃二維碼實則為木馬病毒;盜號詐騙,冒充親友索取錢財;身份偽裝詐騙,騙取感情進而借錢;點贊詐騙,套取個人信息;微信假公眾賬號詐騙以及偽裝官方微信詐騙。
還有一種拉票詐騙現在還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而這種詐騙的涉及面已經十分廣泛。“親們,請幫XXX投上一票!今天是最后一天,勝敗在此一舉!”在微信朋友圈被拉票,每個人都曾遇到,但這種投票的背后也可能隱藏騙局。
朋友圈投票最容易被騙的是參加各類比賽或活動的報名者,不法分子先是許以豐厚的禮品,吸引大家參與報名,借此套取個人的詳細信息和郵寄地址。然后,犯罪分子對投票者也不會放過,在參加投票前,也需要參與者提供姓名、生日、手機號等信息。這類詐騙有一個特點,就是舉辦這些活動的微信公眾號,雖然名字看上去較為正式,但活動沒有明確的主辦單位,甚至連所在城市都沒有標注。
網上投票活動涉及填寫個人信息,這些信息首先會被收集販賣。更大的危害在于,不法分子利用你的微信關聯信息,使用網絡技術,再進一步獲取其他包括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家庭電話等重要信息,有時甚至銀行卡信息也能進行相關破譯。一旦重要的個人信息被騙子掌握,騙子就會設定相關情節,對目標實施精準詐騙。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獲得某種評選的名次,會不遺余力在各種社會關系群里持續刷票。這種做法也給犯罪分子提供了機遇。比如,他們可以提供有償代刷服務,一元錢幫你刷一票。然而很可能,你花再多的錢,永遠得不到第一,因為名次數據可以隨時更改。看似公平的投票被不法分子利用,又變成一種斂財工具。
建議大家遠離這種投票,微信拉票本身也不是好的評選手段。
網游交易充滿騙局
周禮(網游資深玩家)
從受害者性別看,2016年網絡詐騙男性受害者占73.6%,女性占26.4%,男性受害者占比大大高于女性。而男性受害者被詐騙的主要案件類型為網游交易,網游交易在所有舉報案件類型中占第二位,共2738例(占比13.3%)。
網游交易被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網友誤入釣魚欺詐網站,多數是被假冒“玩家”的騙子引導進入的網游欺詐平臺。該類犯罪嫌疑人分散在全國各地,互相之間聯絡也都使用網絡通訊工具、網絡昵稱,身份極難判定和追蹤。再加上電子證據容易滅失,取證工作非常困難。同時由于一些受害人因被騙數額較小,不夠重視,沒有及時報案,使得此類詐騙始終得不到遏制,甚至愈演愈烈。
最典型的詐騙手法就是在網游充值、交易的過程中尋找各種借口、設下各種圈套誘騙玩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充值。
2016年張先生在一處名為中國網絡游戲交易平臺被詐騙7000多元。他在該網站客服的引導下,進行了注冊,然后把200元買游戲幣的錢充值到注冊賬戶上,從此開始進入誤區。
張先生認為充值的錢款在自己的賬號內,后來客服又以注冊信息沒有完善需交保證金進行賬號激活;銀行卡賬號有誤,資金被凍結,需要再次激活賬戶等種種理由,再三誘導張先生充值。被害人后來才發現,所謂的客服可以隨意刪除玩家所注冊的賬號,并將錢款從賬號移出。
值得注意的是,網游交易被騙的高發時段在深夜或凌晨。這個時段大部分人的意識處于不夠清醒的狀態,缺乏在正常狀態下應有的理性和警惕性,因此很容易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