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涉世之初的惶恐,類似于一個隱喻
前一段時間,網上有一張圖片在流傳,一個幼兒園的小男孩,按老師的要求帶一條魚到學校觀察。別人帶的都是小金魚,只有他帶的是爸爸釣來的鯉魚。有網友說,看著這個孩子的后腦勺,都感覺到了一絲絕望。
好心的網友紛紛回憶了很多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比如有人說,回家告訴家長明天學校要去掃墓,然后爺爺就給了他一把掃帚,第二天發現,別的小朋友背了一書包零食,他在旁邊拎著掃帚看別人吃。還有的說,是冬天,老師說明天上課每人必須帶西瓜,大晚上的爸爸去超市買了死貴的西瓜,結果第二天才發現老師說的是吸管。
實不相瞞,我當年的笑料說起來也全是淚。剛上小學的第一天,媽媽聽說,書包里放一包“明糖”,小孩讀書就會特別聰明。明糖是我們當地的一種食品,我很愛吃,而我的理解是在上學第一天要把這些明糖吃完,所以上學第一天老師講了什么我全不知道,一直在埋頭從書包里揪糖出來吃,后來……當然我就被批評了……
關于批評,我不知道那些鬧笑話的網友,當時有沒有因為鬧笑話而被批評過。我記得當時的惶恐,很大程度來自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心里很絕望,覺得別人都能理解老師的話,能理解學校的規則,理解這個世界的秩序,只有我是不理解的,連蒙半猜也總出錯。那種涉世之初的惶恐,類似于一個隱喻。
描寫小學生剛入學的文學作品有很多,但初次踏入一個社會的惶恐,反而很少被深刻地描寫過。美國作家洛瑞李在自傳體小說《羅西與蘋果酒》里面很好地描述了這一點。
他這樣寫“我”入學的第一天:那時我身高不過三英尺,全身裹著厚厚的衣物,學校的操場吵鬧得像個給牛烙印的牧場:馬鈴薯的熱氣灼烤著我的大腿。舊靴子、破爛的長襪、開線的褲子和裙子,在我身邊穿梭來去。人群靠過來,我被包圍了,沙粒像炮彈的碎片,刺進我的臉頰。高大的女孩有著卷曲的頭發,強壯的男孩有著尖硬的手肘,他們懷著令人害怕的興趣戲弄我。他們拉扯我的圍巾,把我當陀螺般推得團團轉。
他又這樣寫出他自己以及身邊的一群同學:
我們身上長著疣和錢癬,膝蓋上結著痂,我們吵鬧,粗魯,狹隘,殘酷,愚笨,迷信。
洛瑞李作為一個偉大作家正在于此,不但寫出那種小孩初入學校的惶恐,還寫到了那一群孩子的“粗魯,狹隘,殘酷,愚笨,迷信”,正是這些特別的詞語,令我們看到孩童世界的殘酷,以及縱深,而這些,都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忽視的,也是很多人,走過了童年之后,就遺忘了的真相。
所以當我看到電影《蝴蝶的舌頭》中,小男孩望祖第一天入學遇到的事情之后,感慨萬千。小男孩望祖入學前,也對學校生活充滿恐懼,就像我們當年那種恐懼一樣,因為他懷疑自己不能理解和適合這種陌生而龐大的事物。他媽媽送他到學校,告訴老師,他是一只麻雀,剛剛離巢。
高老師在第一節課的時候讓望祖說說自己的名字,他因為羞澀和遲疑,沒有馬上回答,旁邊的小朋友已經帶著嘲笑的語氣說:他叫麻雀!全班哄堂大笑。望祖還是沒說話。高老師說,你到講臺前面來。可憐的望祖走到講臺前去,可是他因為太緊張的緣故,當眾尿褲子了。
全班笑得更歡了。望祖奪門而出。
高老師的偉大之處是在于,他親自到了望祖家里,向望祖道歉,第二天,他讓望祖坐在自己身邊,在適當的時候,他讓望祖當眾回答了一個正確的問題。大家對他刮目相看。望祖成功地克服了他的入學恐懼癥。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高老師,并不是每個人都如望祖那般幸運。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帶錯魚來學校的小朋友,把吸管帶成西瓜的小朋友,把零食帶成掃帚的小朋友,他們——很可能,那一天,受到的是老師的責罵和小朋友的嘲笑。
然后這種責罵和嘲笑,又會變成一種潛意識,在他長大之后,當他每一次要到一個新的集體中去,當他每一次面臨一個全新的人生境況時,都會習慣性地涌起了那種,最初的無助和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