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香港《大公報》7月29日摘錄臺灣《聯合報》署名“立礎”的一篇文章(日期不詳),反映退役蔣軍人員的痛苦生活和苦悶心情。文章說:
烽火速年,心情迥異,自己雖未到葉落歸根的垂暮之秋,但總有鳥倦而知還的心情。
大陸上,老的家既不能回去,此地新的巢又難于建立,這里雖有佳木蔥蘢千萬株,可是繞樹三匝,竟沒有一枝是我能棲憩之地,有時自我解嘲為“夕陽枯樹老鴉”,在別人的枝頭搖曳。
十多年戎馬生涯,一旦解甲,非但沒有卸下擔子的閑云野鶴心情,反而要跟生活打交道。為謀糊口之計,我首先擠進了臺北市。人人都知道,這都市是個藏污納穢的死水塘、蒼蠅蚊蚋的孕育地,可是大家又都帶著僥幸的希冀,撇下農村工廠,涌向這個死水塘來,半閉著眼睛在渾水摸魚。
從前偶因假期,住到朋友家里,倒沒有感到什么,如今呢?不同了,失去了固定職業的憑借,總感到寄人籬下,終非長期久遠之計,處處有點礙手礙腳的,諸多不方便,終日游魂似的到處游蕩,面前像蒙上一層看不見的霧,推不動,拉不開,天天在茶樓書座內打發,在報紙職業廣告欄內找安慰。最后,我像一個久攻敵人堅強陣地不下的疲憊老兵,帶著滿身創傷和不服輸的心情,頹然敗下陣來。……
(1962年8月8日《參考消息》)
◆點評:孤影對斜陽,風漸涼,天涯淪落人彷徨,戰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