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新政最終可能形成一個兼顧線上跨境電商平臺和線下一般貿易商的折中監管方案
商務部發言人2016年11月15日公開表示跨境電商新政再度延期至2017年底后,身為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所長的張莉在不同場合被人問及對此事的看法。
“跨境電商新政需要作出調整,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二度延期說明政府的態度更加謹慎了,這是好事。”張莉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提醒說,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考慮到政策落地的現實問題。
同時,她也呼吁,外界對于跨境電商新政的調整要有耐心,“因為跨境電商是一種新的跨境貿易形式,政府也需要時間和過程去充分了解,但政府對電商發展的正面態度不能否認。”
政策延期緣于企業需求
《瞭望東方周刊》:跨境電商新政(以下簡稱“4·8”新政)自2016年4月8日開始實施,一個月后決定暫緩一年執行,2016年11月15日,商務部又宣布“4·8”新政再度延期至2017年底。同一政策先后兩次延期,你怎么看?
張莉: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企業的準備還不夠充分。如果按照國務院此前批準的一年過渡期,“4·8”新政只能延緩到2017年5月,如果屆時推行新政的話,企業仍面臨著準備不足的窘境,所以主管部門根據企業的需求將新政再度延期。
另一方面,從主管部門到各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在執行新政中一些政策核心點上還是有很大難度的,也就是說一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主管部門還需要時間思考如何對這些政策進行調整。
《瞭望東方周刊》:到底是哪些政策細節對企業來說執行起來比較困難?
張莉:比如化妝品、奶制品這些特定跨境商品的檢驗,之前并無特殊的備案要求,但新政要求這些種類的商品第一次進口到國內時必須到主管部門備案,但此類商品的備案程序一般需要耗時長達兩年。
這么長的備案時間企業難以承受,就拿化妝品來說,其在市場上的更新換代非常快,如果企業按照這個備案規定來操作的話,等兩年后完成備案時這些化妝品早被市場淘汰了,沒人買了。
還有就是配合“4·8”新政先后出臺的兩批清單(《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目錄,清單雖然一共涵蓋了1400多個可以進口的海外產品,但很多跨境電商企業仍舊反映,許多可以進口的商品被排除在清單之外,導致它們難以把一些創新性的產品引到國內來。
《瞭望東方周刊》:一些平臺方認為“4·8”新政對國內跨境電商平臺有很大沖擊,但對亞馬遜這種國外的電商平臺反而是利好。你怎么看?
張莉:“4·8”新政的出臺加速了行業整合,淘汰了一些相對比較小的跨境進口廠商,凈化了市場,其實有利于大企業、大平臺之間的競爭,對像亞馬遜、eBay這樣的跨國電商平臺確實是利好。
亞馬遜、eBay這些海外電商平臺在規則上更嚴格,產品質量備受消費者認可,亞馬遜還有發達的物流系統作支撐,所以無論是從平臺本身的優勢還是從中國消費者的選擇上來看,這些平臺都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監管要跟上市場需求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認為新政對保稅模式影響很大,但直郵受影響較小,就你的觀察是這樣的嗎?
張莉:確實如此,“4·8”新政對直郵影響不大,所以很多企業開始兩手布局,既做保稅倉,也做直郵,就是為了減少新政對單一模式的影響。
2017年1月,相關部門出臺了一個針對保稅倉的利好政策。以前各個保稅倉之間相互轉移商品,要出一次關,然后再進一次關,是要收稅的,新的政策取消了這項稅。這說明政府已經開始努力去適應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需求了。
《瞭望東方周刊》:其實外界對于“4·8”新政爭論的核心還是在于監管方式。到底是按一般貨物進口監管,還是按個人物品監管,抑或是其他方式監管?
張莉:確實是這樣。“4·8”新政爭論最大的就是用一般貿易的方式監管跨境電商,這也是跨境電商企業、平臺最不能接受的。新政后來被暫停也是因為行業對這種監管方式的反彈太大。
拿跨境商品的入關憑證來說,以前只要有三單(電商企業提供的報關單、支付企業提供的支付清單、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運單)就可以了,這對跨境電商是比較好的政策紅利。
但“4·8”新政要求所有跨境進口商品提交和一般貿易進口一樣的憑證,比如海外產品的授權證明、原產地證明等,其實就是要按照一般貿易進口的方式監管跨境電商。
這對企業來說很難,因為跨境電商進口的商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海外買手所購買的,根本不可能有廠家授權、原產地證明等文件。所以這個要求不是說跨境電商企業不愿意做,而是做不到。
《瞭望東方周刊》:這是不是意味著兩度延期后的“4·8”新政對監管方式的調整勢在必行?
張莉:應該是這樣的。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都是用一般貿易的方式監管跨境進口商品,已經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想讓主管部門一時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傳統外貿監管模式并不容易。
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是我們探索出的一種網絡渠道的新貿易模式,跟一般貿易并不相同,所以用傳統的貿易監管方式并不合適,但我們還沒有探索出一種新的、專門監管碎片化跨境進口貿易的新監管模式。
這就說明我們的監管實際上是落后于市場需求的,沒有跟上市場的發展步伐。當然,這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監管部門也需要時間去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也要給監管部門一個調整和緩沖的過程。
新方案需兼顧各方利益
《瞭望東方周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很多跨境電商平臺都在做自營,這其實跟一般貿易是一樣的,那就應該用一般貿易的方式監管。你贊同這種觀點嗎?
張莉:跨境進口商品的自營平臺倒是有可能按照一般貿易方式監管,因為這些平臺已經規模化了,利用海外倉或者國內的保稅倉進行進口備貨,給主管部門的監管提供了便利性和可能性。
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對這些跨境電商自營平臺的監管不應該完全按照一般貿易的方式進行,因為說到底跨境電商和一般貿易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瞭望東方周刊》:據你的了解,主管部門包括商務部在調研后有沒有得出什么樣的結論或者說更傾向于一般貿易模式監管還是其他模式監管?
張莉:應該說現在主管部門對此還沒有定性,還在考慮之中。主管部門希望“4·8”新政在二次出臺時更加成熟、更加穩妥,畢竟這個政策備受外界關注,這就需要對整個跨境電商行業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監管方式該如何調整?
張莉:如何改進監管需要相關部門不僅在技術上進行更新,還要提升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模式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這種新模式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政策。
我覺得還是應該把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作為碎片化的貿易方式進行監管,它應具有自己的特點,而不是將跨境電商的監管往一般貿易監管方式上靠。
很多人覺得如果政府還沒思考好到底該采用哪種監管方式,就可以仍然按照新政之前的方式監管。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政府不單要考慮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這種新生事物,還要考慮線下的實體跨境貿易。
從這點來說,如果監管部門把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完全按照新的、不同于傳統的模式監管,可能會引起做線下實體貿易的一般貿易商的反對。
所以我認為,延期之后成形的修改方案應該是考慮到兩方情況的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而不是一個極端的、完全把跨境電商按照碎片化模式進行監管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