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
《血戰鋼鋸嶺》是大腕兒梅爾·吉布森作為導演沉寂十年之后的新作,這部電影上映后,贏得一片叫好之聲。該片中,人類大無畏的精神又在銀幕上大放光彩。主人公達到了神一樣的高度,帶來了天國般的溫暖救贖。但是,他并不是偽神,而是真人。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殺過一個敵人,卻獲得美國國會榮譽勛章的美國軍人。

電影《血戰鋼鋸嶺》海報
在軍營中被嘲弄
戴斯蒙德·托馬斯·道斯1919年2月7日出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他的父親威廉·托馬斯·道斯是一名木匠,母親名叫伯莎·奧利弗·道斯。
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道斯嚴格遵守教規。十幾歲時,當他聽到廣播中呼吁大家為一位遭遇車禍的人獻血時,他立刻徒步近5000米前往醫院獻血;小時候和哥哥打架時,道斯用磚頭將哥哥打傷,這讓他陷入深深的懺悔中,從此痛恨一切暴力行為。
道斯的父親仍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他留下的陰影中。“一戰”奪走了他朋友的生命,戰后創傷后遺癥使他變成了酒鬼,他經常打孩子,有時甚至會打老婆。終于在一次爭吵之中,父親借著酒勁拿出了槍,母親嚇得報了警,她把槍交給年幼的道斯,讓他藏好,道斯回來時看到父親被警察帶走的一幕,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摸到槍。
珍珠港事件爆發后,道斯于1942年4月自愿入伍。他身高約1.77米,體重卻不到66公斤,雖然瘦,卻很結實。和電影里演的一樣,道斯雖然不拿槍,但是在其他的軍事訓練中,卻成績出眾。在美國山地長大的道斯身體靈活,熱愛登山攀爬,耐力和方向感都非常好,這也許是他日后能創造出奇跡的一個主要原因。道斯不拿槍并不意味著他不知道怎么用槍,據說他小時候就打過靶,但是他從來不會因為憤怒而使用武器,不管這個讓他憤怒的人,是朋友還是敵人。
去殘酷的戰場,卻不愿意拿槍,要當個“和平主義者”,這在現在看來都匪夷所思,更何況是那個時候。道斯被大家視為異類和膽小鬼,他在軍營里的日子并不好過,被長官和戰友排擠、嘲諷和毆打,還曾被送到特殊的營區強制勞動。長官不準他在禮拜日去教堂,甚至不準他與新婚妻子見面。大家用了很多方法逼他退伍,甚至因為他“不愿攜帶武器”,被以“拒服兵役”的罪名送上了軍事法庭。
對于所承受的這一切,道斯化解的方式就是看《圣經》,然后以仁慈的態度去面對,他說:“當所有人都在殺人的時候,我要救人。我想參軍,我要當醫療兵照顧你們,我想去戰場。”最終,經過不斷申訴,他贏得了軍事法庭的裁判,獲得了不帶槍上戰場的權利。
溫暖的救贖
道斯在戰爭期間服役于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1945年,他所屬的部隊接到的命令是進攻當時位于沖繩島的鋼鋸嶺——高120多米,近乎垂直的懸崖。
沖繩島戰役有“鐵暴雨”之稱,這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受傷、被俘,美軍的傷亡人數亦超過8萬。在沖繩的戰斗結束數星期后,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最后迫使日本投降。
手無寸鐵的道斯參加了這場戰役,這里遍布日本人設置的機關、埋伏、碉堡和地洞。美軍剛一登頂,便遭受到猛烈的炮火攻擊,指揮官不得不下令撤退,然而道斯卻留在了山頂上。面對日軍的漫天炮火,他一次又一次沖入戰火中,將戰友拖出來,再在懸崖邊,用自己發明的方法把戰友綁好,放下山崖,“再救一個”,道斯的心中只有這一個聲音,這讓他一人在彈火中救出了75人。
日后道斯說:“戰場上遍布著尸體。我不能把我的兄弟們留在戰場,他們知道,只要我能,我一定會照顧他們,一定會帶他們回家?!庇幸粋€士兵,雙腿被炸斷,胸部中彈。在其他軍醫已經放棄他時,道斯硬是把他拖到了后方,最后這個士兵活了下來,并且活到72歲。
一天救出75人,這使道斯成為英雄,而事實上,在那場慘烈的戰斗之前,道斯已經救了很多人。在一次行動中,他不幸被擊中,但他只是隨便包扎了一下,即刻返回戰場。他的左臂被手榴彈擊中,他依然憑借自己的毅力走回救治站。后來他的左腿被手榴彈炸斷,他無法行走,只好被戰友用擔架抬回后方,當他看到比他傷得更嚴重的傷員后,就從擔架上滾下,將救治的機會讓給其他人。道斯的英勇贏得了戰友們的極大尊重,他成了大家的“保護神”,在戰斗之前,士兵們甚至要求先讓道斯為大家祈禱。
道斯的英雄行為讓他獲得了美國國會榮譽勛章,1945年11月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為道斯授勛,道斯由此成為“二戰”期間第一個沒有攜帶武器,沒有任何殺死敵人的記錄,卻獲得最高榮譽的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有3人獲此殊榮。

真實的道斯和他的夫人
據悉,道斯在沖繩島戰役中負傷4次,一次戰斗讓他少了一個肺和5根肋骨,后來因患肺結核而在1946年離開軍隊。他花了5年時間接受肺結核治療。受傷病所困,道斯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和妻子多蘿西就生活在佐治亞州的小農場,兩人生有一個孩子。在多蘿西去世后,道斯又與弗朗西斯·杜曼結婚。2006年,道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國家公墓。
2004年,一部名為《良心“拒服兵役者”》的紀錄片拍攝完成,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道斯,他的故事還曾被寫成書出版。不過道斯生前對于將其故事拍成電影比較謹慎,他認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為和平犧牲自己、已經長眠地下的戰友。如果一定要拍成電影,他希望把他的故事交給有能力的、值得信任的、理解他的電影人手里。最終,在他逝世十年后,梅爾·吉布森將其英雄事跡搬上銀幕。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照
梅爾·吉布森曾在采訪中提及:“他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簡直是英雄主義的頂峰?!碑斝叛雠c戰爭糾纏在一起時,會是世間最難解的問題,但是,《血戰鋼鋸嶺》不是在討論宗教,而是在講一個人內心的強大,這個人因為堅持著不愿去屠殺別人的信念,而有了一段與眾不同的人生。道斯的光芒是透過銀幕一點點地散發出來的,他的成長帶著家庭的矛盾和時代的印記,他參軍后在軍營也是“問題士兵”,與軍隊高層進行著不卑不亢的對峙。但是,當他轉身沖向槍林彈雨的時候,他的那個始終被嘲笑的信仰卻成為神跡。
(趙 穎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