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瓊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雪域高原,大美西藏。2016年12月19日,來自人民網、新華網、澎湃新聞等22家網絡媒體的24名編輯記者不遠萬里,冬行西藏,去人間圣地遇見一種精神,期待把一個真實的、發展的、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展現給國內外網民。
最稀缺的是氧氣,最不缺的是精神
西藏是地球上的第三極,除了具有人間仙境的美景外,也因海拔高、交通差,成為最貧困地區之一。正因為如此,西藏的發展需要走扶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路子;在奔向社會主義新西藏的路途中,更需大力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正如西藏當地干部群眾常年打氣鼓勁的一句話,“西藏最稀缺的是氧氣,最不缺的是精神。”編輯記者們在最不適宜去西藏的冬季前往西藏,所依靠和尋找的,正是這樣一種精神。
“冬行西藏”全國網絡媒體西藏行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西藏自治區網信辦主辦。編輯記者們深入拉薩、山南兩市進行實地采訪報道,圍繞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民族團結、宗教和諧、民生改善等15個采訪主題,立足網絡,利用“兩微一端”,通過圖文、微視頻、H5、VR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呈現西藏的發展現狀。
“此次‘冬行西藏活動將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宣揚‘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宣傳好、報道好西藏各族干部群眾在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唐宋強調,媒體記者要積極展示大美西藏的新風采、新風貌。
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區互聯網黨工委副書記邊巴扎西認為,西藏正處于歷史上穩定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現在舉辦“冬行西藏”活動對正面宣傳西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手動”扶貧,讓夢想照進現實
“每個夢想,都值得灌溉,別讓陽光背后只剩下黑白……”光明網記者王恩慧看到山南市的適齡兒童因為教育精準脫貧工作能夠坐在教室安心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時,他想到了這句歌詞。
教育事關百年大計。一系列有力措施推進扶貧工作,為山南的每個孩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讓夢想照進現實。教育精準扶貧給山南市貧困學生種下了一顆播種希望和延續夢想的種子,而長遠來說,體現的是山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智慧和勇氣。
中國新聞網記者宋宇晟則被拉薩市達孜縣的一家手工藝品合作社所吸引。“一尊18公分高的佛像定價可以達到1.5萬元,一年純收入達七八十萬元,成立以來吸納了7戶貧困家庭的待業青年就業。”達孜縣扶貧辦副主任童晉美認為,發展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產業,完全可以達到雙贏目的。一方面可以保護當地藏族傳統手工藝不失傳;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這些產業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這些有藏族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為他們提供了脫貧致富的獨特路徑。”宋宇晟感慨道。
這種依靠手工藝脫貧致富的例子,在西藏并不少見。雅魯藏布江沿江兩岸有個民間說法:“杰德秀的女人不愁嫁,因為她們會織‘彩虹。”難道杰德秀的女人個個都是織女嗎?帶著這一疑問,記者們來到了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單增卓嘎家里一探究竟。
單增卓嘎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邦典工藝傳承人格桑的女兒,她從13歲開始跟著父母學習編織技藝。2007年,單增卓嘎一家創辦了編織邦典專業合作社,他們家的邦典不僅銷售到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地,還遠銷尼泊爾、不丹及歐洲。單增卓嘎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單靠這個,我家一年的純收入基本能達40到50萬左右,周圍的鄉親也都一起致富了。”
新華網記者殷曉燕發自內心地感慨:“看到他們,我真正感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力量,真正明白了西藏‘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根本原因,為什么西藏老百姓常說感恩感恩,只因為我們黨默默做了大量為民利民的好事實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保護與建成小康社會是統一的。因此,在精準脫貧攻堅行動中,生態脫貧是重要方面。西藏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生態建設,比如雅魯藏布江的生態林建設、退牧還草、濕地保護等等,在一系列的治理舉措下才有了西藏今天優質的生態環境,也為西藏的旅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態保障。
西藏之美,醉美在水。正如新華網西藏頻道記者殷小燕所描述的那樣:“西藏的水最惹人喜愛,它個性十足,透著幽幽的藍,藍得不食人間煙火,卻又深入人心。”然而,當她深入了解藏源之水雅魯藏布江的“前世今生”后,她才明白這并非自然饋贈,而是凝聚著當地百姓的大量心血。
由于河水經年累月的沖刷,加上雨季和旱季流水量差異巨大,每到冬天,雅魯藏布江兩岸大片的河灘就裸露出來,冬季風大,導致雅江河谷地帶沙化明顯。當地上了年紀的人還清晰記得,以前每到春冬季節,風沙就開始肆虐。
不想再忍受風沙之苦,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山南就開始植樹造林。但幾經嘗試,這里幾乎被定義為造林禁區。想起風沙肆虐的狀態,山南市痛下決心,嘗試修筑“丁字壩”,采取大苗深栽的措施,硬是把樹根扎在了雅魯藏布江邊。這160公里的綠色長廊,不僅大大改善了雅魯藏布江兩岸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還有效保護了沿江的數萬畝農田、草地和交通水利設施。
除了與自然環境斗爭,當地民眾與生俱來的生態保護意識也超出了編輯記者們的想象。“藏民們從不去江河里釣魚,也不會驅趕打殺路邊野狗,遇到牛羊群過馬路時,還會自覺主動讓行,這些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央廣網記者牛夏來同樣被西藏的生態發展所折服,今天的西藏魅力已經不單單是“天人一體”的人文景觀,還有發展進程、變遷步伐。“從破敗的土坯房到奢華的二層小洋樓;從水電短缺到戶戶配備電視冰箱;從無業無收入到技能培訓產業分紅……快樂、幸福、和諧隨處可見;凈空、凈水、凈土持續改善。”
環球網記者王丹則感慨道:“沒來西藏之前,只覺得西藏天藍地綠水清,感覺西藏的發展與全國相比距離很大,來了之后,才發現我之前的想法多么狹隘。在這里,我看到了融洽的漢藏關系,令人敬佩的基層干部,蓬勃發展的各項事業。作為一名記者,看到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后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就想立即把所見所感傳遞出去,讓國內外網民看到西藏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