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更替,時序更新。
過去的一年,不斷飛出的“黑天鵝”,呈現出國際秩序變革的現實壓力,全球格局出現由“多極化”步入“多層化”的明顯跡象。而中國經濟克服重重險阻,保持了較穩發展,給全球治理提供了極具價值的“中國方案”。
2017年,中國經濟即將開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而實體經濟始終是其發展的根基。中國經濟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其走向未來。
近年來,中國的實體經濟確實面臨著一些壓力,比如成本優勢進一步削弱。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最新研究報告,中國相對美國的工廠制造業成本優勢已經減弱到5%以下。制造業相對成本的動態變化將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它們的制造業選址,從而導致全球經濟發生巨大轉移。這意味著全球制造業可能更加分散在各個地區。因為全球各個地區都有相對低成本的制造業中心,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更多消費商品將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制造。比如,近期連續刷屏的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就透露將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
鑒于上述這些趨勢,政府領導者應意識到穩定發展的制造業對經濟的重要性,尤其要清楚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自己的競爭力在何處,如何才能維持并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波士頓咨詢公司也希望他們發布的這份報告能夠鼓勵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并且采取行動提高制造業競爭力。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雖然體量龐大,但尚未進入真正的工業化,卻已有進入虛擬經濟的趨勢。一些地方政府對虛擬經濟寵愛有加,而對周期長、回報率低的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卻意興闌珊,金融、房地產等“高富帥”行業成了香餑餑。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前階段,這種“去工業化”思路和做法有待商榷。
“中國制造”當下面臨的重負,絕不止于單純的稅負,更是政策、行業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共同結果。比如在紡織行業,“產融結合”與“金融創新”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和負面效應。一方面,為配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的實施,紡織行業積極淘汰和消化落后產能;但與此同時,受國內金融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落后產能無法得到有效處理。而金融創新的本意應為產業發展而服務,但國內所謂的“金融創新”多數由于缺少監管,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暴跌,投機氣氛濃厚,不僅嚴重傷害實體經濟,而且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原料價格直接關系到企業生存,如果企業長期將主要精力耗費在關注期貨大盤上,那科研創新和產品開發方面投入的精力勢必減少。長此以往,受累的將是中國經濟本身。
當然,面對困難,我們不能總是怨天尤人,因為所有的同業者和競爭對手所處的環境是一樣的。排除這些客觀困難,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塑造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專業、專注和專心的創新精神,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穩定發展,在紡織強國建設的道路上,馳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