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月

小學階段古詩文教學目標應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初步體會作者創設的意境美,了解并學習古詩文的表現手法,在積累中能以一帶三,觸類旁通,獲得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要改變單一的紙筆測試,改變單一的默寫或填空題型,改變以單一記憶為主的測試,將測試從靜態轉為動靜結合,將口試和筆試相結合,將考查知識和考查能力相結合,將考查主體學習態度和檢測客觀掌握情況相結合,豐富測試內容,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增加口語測試,豐富測試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第二學段提出“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的要求,對第三學段提出“誦讀優秀的古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情感”的要求。檢測這些目標,紙筆測試是不夠全面的,勢必由口語測試承擔,它能從知識、情感等多個維度檢測學生古詩文學習的程度。那如何開展口語測試呢?
1. 背誦指定篇目。古詩文都講究音律節奏,對朗讀有較高的要求,因為古詩文中的句子多數為對偶,講究平仄、押韻。但這些常識不能光靠教師的講解,而應融于平時的朗讀、背誦訓練之中。在檢查背誦時,可以運用以下方式:檢測分為平時測試和期末測試,平時測試占40%,期末測試占60%,最后綜合評定等級。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在班級微信群上發布背誦的篇目,家長將孩子的背誦情況用語音或視頻發送到平臺上。全班的同學、家長可以一起參與評價,教師有時間也可以稍加指點,也可以聘請優秀家長參與測評。期末綜合檢測,低年段以本學期學的古詩文為考核內容,抽測其中的兩首古詩進行背誦,教師認真傾聽,觀察學生的讀音是否準確,節奏是否清晰,停頓是否合理。中高年級提升要求,自選一首課內的古詩詞朗誦,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吟唱、表演、朗誦,然后按要求背誦一首詩(一首詞)或一篇古文。同時,要求學生回答一兩個問題,如,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作者為什么寫這首詩(這篇文)?等等。以此考查學生是否讀懂古詩文的內容、體會所蘊含的情感,是否能借助朗讀表達情感。
2. 遷移課外篇目。在古詩文口語測試中,隨著年級的增高,課外篇目所占比例應逐漸增大,課內篇目應逐漸減少,以適應學生課外閱讀面逐步擴大的趨勢,也有意識地檢測學生是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古詩文朗讀有一定的規律,按音節劃分的話,古詩中四言詩的節奏以“22”為主,五言詩的節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詩則以“2221”“2212”居多;四言詩每句為兩個節拍,五言詩每句大多三個節拍,七言詩每句則多為四個節拍。學生若能讀好一首課外的五言詩,就表明已經能初步感受五言詩的音律,掌握了其節奏劃分的基本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能力。斷句能力也是其中之一,比如,學了《楊氏之子》后,可以讓學生讀讀《世說新語》中的《詠雪》。學生拿到文章,用2分鐘準備,然后進行測試。如果能讀準字音,斷句自然,說明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3. 主題檢測。隨著年級的增高,口語測試可以優化、組合內容。組合以主題為主,如分為描寫四季的,描寫日、月、山、水的等等。當然,也可以以作者為主題進行分類。四年級學了送別詩、田園詩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歸類整合,想想還學過哪些送別詩、田園詩。期末口試時,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進行測試。測試內容為按要求背誦三首主題詩,其中必須有一首是課外積累的。背誦后,簡答:選擇一首詩,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4. 限時答題?,F場答題,考查學生的反應能力及對古詩文的熟悉程度。如出示十二宮格,要求限時組成一句詩詞——昔人已乘黃鶴去。學生要認真審題,并能迅速檢索記憶信息,拼成句子。也可以采用對句的方式進行口試。如請接下句:“正是江南好風景,?搖?搖?搖 ?搖?搖 ?搖?搖。”學生馬上對出“落花時節又逢君”。形式新穎,富有挑戰性,大大激發了學生答題的興趣。
5. 自主選題。此環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考查內容,也能避免后面的考生提前知道考題,還可以極大限度地豐富考試的內容,做到機會均等,更為公平。我們一般分年級、分班級進行口試。因此,每個年級的試卷必須有八份,每份試卷內要求有A、B、C、D、E、F選項,其內容要求難易程度相似,題型相似。測試時,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學生任選一題進行測試(已選過的題目不再重復)。這樣,學生自主選題知識考查的范圍就比較廣泛,內容更為豐富,可以促進學生形成更豐富、更扎實的知識儲備。
二、變革紙筆測試,提升測試質量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為此,古詩文測試除了考查學生簡單的記誦積累外,還應考查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讀懂詩文,欣賞語言之美。
1. 理解詩意,自主描述。
“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最常見的試卷樣題。單一的形式,刻板的答案,乏味,無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對同一首古詩詞的感受也會不同。變革形式,可以讓測試題更為開放、更為自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
(1)畫一畫?!霸娭杏挟?,畫中有詩”。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詩的內容,把對詩歌的理解畫在紙上,而后再作簡單注釋。學生眼中的“故人莊”是怎樣一幅畫?一個學生由遠而近地畫了綠樹環繞、青山橫斜,詩人和朋友坐在屋內飲酒,凝望窗外的景致,旁邊注解: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樣的畫面與注解,生動形象地詮釋了該生對詩歌的理解。
(2)寫一寫。將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用具體的語言寫一寫。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請你展開想象,描述西湖旖旎的風光。
(3)創編故事。古詩注重描繪一個意境,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長。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告訴我們送別的時間是“早上”,可是,別離的場景卻是“勸君更盡一杯酒”在喝酒。詩歌創設的這一意境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王維舉起酒杯,一杯一杯勸,元二舉起酒杯一杯一杯飲,是滔滔不絕的話別,或是一切盡在杯中酒,默默無言呢?……讓學生根據詩意,寫一寫他們話別的故事。
2. 整合內容,嘗試評價。
詩歌有不同的題材,每個詩人亦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到六年級,古詩文測試要有綜合性、層次性,以綜合考查學生的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
(1)嘗試評價,檢測學生欣賞的能力。古詩文常常是字斟句酌,字字珠璣?!按昂鲙X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一句中,一個“含”字,運用擬人的手法,既表現了景色的清晰,又用透視的原理感受西嶺之遙遠。學生能否品味語言的魅力呢?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如:讀著讀著,你發現了什么問題?高大的西嶺,千年的積雪怎能“含”在窗戶里呢?
(2)呈現背景資料,體會詩歌表達情感。詩以言志,詩以表情,古詩文中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情感的表達有其特定的情境,學生受知識的限制,無法深入理解。在檢測學生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理解情況時,教師可以提供背景資料,包括杜甫的生平、安史之亂等,看看學生能否根據資料提供的信息,緊扣詩歌中的字眼,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快樂”。
(3)主題閱讀,賞析作者創作風格。進入高年段后,學生要能初步感受作者的創作風格。我們可以采用主題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發現、總結,感受創作風格。如出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秋浦歌》《贈汪倫》三首詩,學生在反復朗讀后,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白發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這些詩句中的數字,體會極度的藝術夸張,領略作者的表現手法,了解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
3. 遷移運用,延伸生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告訴我們古詩文有其特定的表現手法,在掌握一定的古詩文后,我們可以根據古詩的特點運用到生活、學習中。
(1)辨析對聯。學生根據對偶、平仄,創設情境的表現手法等知識進行判斷、整合、形成推斷。例,春節時,張伯買了兩副對聯,回到家發現對聯亂了,請你幫幫忙,將下面四句話組成兩副對聯并按上下聯的順序將序號寫在橫線上。①猴舞新春又呈祥?搖②羊隨新風辭舊歲?搖③羊歌盛世方報捷?搖④猴節正氣報新春
對聯1: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聯2: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嘗試對句。對對子是古代文人最喜歡玩的文字游戲,也容易反映出作者的文化底蘊。測試中,根據不同年段可設計不同題型:選擇題、判斷題、創作題等。例,一杯粗茶喜迎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各種聚會場景,自由表達。
總之,古詩文測試應著眼于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著眼于學生學習古詩文能力的提升,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豐富測試內容,注重多元評價,讓古詩文測試成為古詩文教學的有力推手,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里扎根、萌芽,開出絢爛之花。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