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英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去體驗、感悟和思考,讓學生在感悟中發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情境體驗,在“趣”中感知生活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情境體驗法開展主題活動。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停留在某一事物或活動上,注意力的穩定性相對來說也比較差。同時,小學生的注意力大多取決于對事物的興趣,而他們的興趣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非常容易轉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體驗教學法,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使課堂教學向課外生活延伸,達到課內與課外統一,課堂與生活結合。
一節課中,教師可以巧妙創設情境,用鮮明、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引導學生觸景生情,進入角色,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伸出愛的手》這一課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先課件出示《千手觀音》的影像,同時提問:“你們知道《千手觀音》這個節目是哪些人表演的嗎?她們是如何排練這個節目的?”通過創設情境,把殘疾人引入學生的視線。于是,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在好奇中調動了起來,營造了濃厚的探索學習氛圍,共同去探究殘疾人的生活。
二、角色體驗,在“演”中感受生活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角色體驗法開展主題活動。角色體驗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去扮演其中的角色,通過體驗角色來領悟知識、發展能力、建構意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通過角色體驗法,可以實現學生和教師、文本的有效對話,同時能夠促進理解,優化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伸出愛的手》這一課的第一個活動“走近殘疾人”時,為了讓學生知道殘疾人是我們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要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通過模擬、角色體驗殘疾人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萌發對殘疾人的關愛和尊重。筆者是這樣安排角色情境體驗的。
1. 明確活動要求,創設角色體驗情境。
2. 體驗盲人、聾啞人的生活。
(1)蒙眼扮演盲人走路。(2)扮演聾啞人觀看無聲的演唱。(3)小組、全班交流體驗活動的感受。
3. 角色體驗肢殘人。
(1)單手穿衣服。(2)不用手寫字。(3)全班交流體驗活動的感受。
這樣的角色模擬體驗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殘疾人的生活,由此讓學生產生同情、尊重、關愛殘疾人的道德情感。這樣的課堂,是兒童的課堂,它呈現的是兒童的文化,體現的是童心、童真,真正把學生引進了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使課堂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和生硬的灌輸,而是對學生生活的有效引導,從而體現出課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的核心理念。
三、故事體驗,在“理”中認識生活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故事喻理法”開展主題活動。所謂“故事喻理法”,就是把抽象的思想道德觀念,通過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來,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運用“故事喻理法”必須緊緊圍繞主題活動,并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設計,切忌單純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視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擁有好心情》一課時,就讓學生講述受不良情緒影響的故事。一學生介紹了喬治小男孩的故事。介紹完,筆者引導學生討論:不良情緒給喬治小男孩帶來了哪些影響?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通過講故事,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除了使用教材里講述的故事外,還可以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使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家人的愛》一課時,課前,筆者就讓學生講述了自己成長的故事,這不僅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還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受到了愛的教育,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四、活動體驗,在“動”中感悟生活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的一大特點。有效的活動不僅讓課堂生動有趣,還容易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體驗中獲得道德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學會出行》這一課時,設計了下面的模擬活動體驗環節。
1. 學認站牌(東肖到新華書店),知道可以坐幾路車。
2. 選擇走最近的線路,學習在中途轉車。
3. 學習文明乘車(排隊上車、使用文明用語、讓坐、有序下車等)
在模擬活動中,體驗坐公交車出行的方便,感受現代生活的快樂。
五、拓展體驗,在“行”中升華生活
拓展體驗教學,需要拓展品德課教學時空。一是改變品德課教學的時間界限,讓真實的體驗隨時發生。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時間界限,使課堂教學的時間界限從40分鐘無限延伸,讓學生在課內外得到更多體驗的機會。二是打破課堂教學的地域,讓真實的體驗隨地發生。教師要上好一節品德課,很多時候需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與社區、家庭形成合力。只有讓課程與兒童生活建立聯系,才能達到知與行的統一,才能在“行”中升華生活。如,筆者在教學《過年啦》這一課時,關注了學生以下的發展。
1. “年”的有關知識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2. 學會幫助家長籌辦“過年”。
3. 懂得用禮貌的方式和語言給人“拜年”。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對春節活動的正確認識,加深學生對春節習俗的了解,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過年啦》這課中學會過年、學會生活。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創設豐富的情境,突出體驗感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道德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升華,使學生做到化“知”為“行”,實現品德的自覺內化,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師的教學要注重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逐步達到知、情、欲、行和諧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