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霞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遠征,深刻總結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內涵,并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這為我們深刻認識偉大長征、走好當下的長征路提供了指引。
一、將對人類生存意志的驚嘆轉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
長征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與敵人殊死搏斗的戰爭奇觀,是紅軍征服重重艱難險阻的英雄凱歌。紅軍將士們一路上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同時,也迸發出了無與倫比的生命力。他們在裝備極其簡陋、戰事極其緊張的條件下,星夜兼程,長途奔襲,擊退上百萬的追兵阻敵;在缺吃、缺衣、缺氧和缺火等各種極端條件下,一次次突破人類的生存極限,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荒無人煙的沼澤草地,頑強地走向勝利。長征勝利震撼了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那么,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紅軍,克服重重困難,上演一幕幕奇跡,最終勝利完成長征這一壯舉的呢?
在有的人看來,這種生命力的迸發,不過是在面臨生死考驗時的“求生本能”使然。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歷史上有過許多同樣面臨生死絕境的軍隊,但并非都能像紅軍這樣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創造出長征這樣的奇跡。
用“求生本能”來看待長征,根本無法解釋為什么一些本來衣食無憂的紅軍戰士,毅然決然地舍棄富貴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地踏上戎馬倥傯、生死未卜的征程;無法解釋為什么一些戰士在自己已經饑餓難耐的情況下,將分到的糧食留給其他人;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在面對結局很可能是死亡的任務時,許多戰士選擇了爭先恐后、沖鋒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紅軍?這種力量源自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斯諾回憶,在他與紅軍相處的四個月中,“在那些獻身于他們認為完全正義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斯諾文集I:復始之旅》,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頁)正是由于對為之奮斗的正義事業的堅定信念,才使得紅軍師長陳樹湘在腹部受重傷后仍堅持拼命抗敵,彈盡援絕被捕之后掏腹斷腸,壯烈犧牲,實踐他“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豪邁誓言;使得在雪山上倒下的劉志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努力掙扎著將捏著自己黨證和身上唯一的1塊銀圓的那只胳膊伸出雪堆、高高舉起,期待后面過來的同志接收替自己交納黨費……
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信仰的力量看似平淡無奇,卻能使人們在即使是最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然保持樂觀的態度、英勇的氣概和革命的精神,去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正是有了高于天的革命理想的鼓舞,紅軍將士們才會“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有了“生存的凱歌”,有了不朽的傳奇。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盡管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已經遠去,我們今天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與紅軍將士們遇到的截然不同,然而,這種精神的力量依然不可或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堅定,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如磐不動搖,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永遠為了真理而斗爭,永遠為了理想而斗爭。”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始終保持定力,一往無前,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才能站得直、走得穩、走得遠,經受住任何考驗。
二、將對紅軍優秀品質的贊揚升華到對黨領導人民軍隊的認同
在長征中,紅軍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優秀品質,如頑強意志、鋼鐵紀律、團結奮斗和犧牲奉獻等。然而,在有的人看來,這些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換言之,這些品質在其他軍隊中也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為此,有人甚至提出在長征精神的宣傳中要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多宣傳所謂“普世價值”。那么,紅軍將士們所展現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感動的團結友愛、鋼鐵般的紀律以及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犧牲精神等,真的是這些人所謂的“普世價值”嗎?不是。
“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頁)對于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張學良曾這樣說道:“那所謂的二萬里長征,幾萬里長征,(紅軍士兵)被包圍,沒有吃的,那么苦哇,可是他(們)還在一塊,被打散了,他(們)還回來。當然了,他(們)的領導是共產黨啊……那是共產黨成功了。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疲憊,還能擊敗東北軍,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對我的部下說,我們都是帶兵的,我們問問自己,這萬里長征,你們誰能帶?誰能把軍隊帶成這個樣子?帶得什么情況下都跟你走?如果換成我們,還不早就把兵都帶沒了?” (王海晨、楊曉虹:《張學良談國民黨為什么打不過共產黨》,《百年潮》2011年第4期)
加入紅軍的士兵,有些起初可能思想境界并沒那么高,但是在黨的教育下,他們明白了為什么要打仗,打仗與他們有什么關系,明白了自己正在做的是一項正義的事業,從而使自己的境界得以升華,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正義的事業。行軍隊伍中,也有個別行為不檢點者,但是,在黨領導下制定和實施的嚴明軍紀面前,戰士們逐漸擺脫了那些不良行為。據長征親歷者蘇力回憶,她因遺失了吃飯用的杯子,轉而去拿廟里供案上的一只木碗應急用,這一行為受到班長的嚴厲批評,并罰蹲一天禁閉。(《我的長征:親歷者口述實錄》,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72頁)也正因如此,紅軍與民眾逐漸建立起融洽的軍民關系,并越來越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一路上,黨的領袖和紅軍各級指揮員承受了比普通士兵更大的壓力,但他們始終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毛澤東除了生病的幾個星期以外,絕大部分時間和普通戰士一樣在步行。朱德多次把傷兵扶上自己的戰馬,自己卻徒步前進。在生死關頭,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更是吃苦在前、沖鋒在前。賀龍率部過草地時,為了防止戰士們誤食有毒野草,紅軍里的黨員干部成立試吃小組,先行品嘗哪些野草可以吃,然后將結果通報各部隊,不少黨員干部為此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許多戰士回憶,打仗時是跟著指戰員的背影往前沖的。
在其他一些軍隊里,有時在某種條件下可能也會呈現出諸如團結、忠誠以及犧牲等類似的品質。但是我們要看到,即使表面上相似的事物,其本質上也可能會存在差異。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這支以農民為主體的隊伍,擺脫了狹隘的眼界、自由散漫的作風和舊式軍隊的習氣,脫胎換骨,獲得了新的生命。在這支隊伍中,戰士之間的相互扶持,不再是江湖團體的忠義道德,而是在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基礎上的空前團結;戰士們的沖鋒在前,不再是“重賞之下”的“勇夫”行為,也不是為名圖利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為民族解放這一共同的偉業激蕩出來的革命英雄主義;戰士們大無畏的壯舉和犧牲,不是去充當無謂的“炮灰”,而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一座精神豐碑。而廣大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清正廉潔、率先垂范,更是造就了紅軍的強大凝聚力,提高了紅軍的戰斗力。對此,斯諾談道:“一位外國武官曾經說,單單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說明紅軍同擁有極大優勢的敵人作戰的能力了。這就是紅軍軍官習慣說‘弟兄們,跟我來!而不是說‘弟兄們,向前沖!”(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頁)
正是因為有了黨灌注的先進思想、崇高理想和鐵的紀律,紅軍才始終保持了統一的意志、堅強的團結、強大的戰斗力和凝聚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支持,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這樣一支為真理而戰、為人民而戰、官兵同甘共苦的隊伍里,人們的精神世界得到極大解放,“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頁)即使環境再惡劣、條件再艱苦、任務再艱巨,戰士們也能斗志昂揚,滿懷信心,無往而不勝。
黨的領導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強軍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扭住政治建軍不放松,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葆人民軍隊性質、宗旨、本色,永遠做紅軍的傳人,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努力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過硬部隊”。這就是對長征精神最有力的繼承。
三、將對長征勝利的折服深入到對歷史啟迪的探尋
有觀點認為,紅軍當初之所以選擇長征,不過是在重重圍困之下的一次被迫轉移,當事人身處其中都難以預料到最終的結局;而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對它隆重紀念,不過是因為我們作為后來者已經知道了它的勝利結局而已。換言之,歷史本身充滿偶然,勝敗乃兵家常事,長征勝利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偶然瞬間,對它的宣傳似乎有成王敗寇之嫌。應該怎么看待這樣的觀點呢?
不能否認,人類歷史上確有一些勝利者只是曇花一現。面對已有的勝利,我們不應該驕傲自大,而是要保持清醒,并力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但是,這些都絕不能成為質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理由,更不應該妨礙我們從中找出歷史發展的啟示。
誠然,不能否定偶然性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末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0頁)革命領袖的個人性格、發動某場戰役時的天氣變化等,都可能在某些關鍵時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影響最終的結果。也正因如此,革命的道路總是跌宕起伏而又充滿懸念,革命勝利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當初紅軍將士出發時,他們未曾想到這一走就是二萬五千里,不會想到一路上要遇到如此深重的苦難,也未必能胸有成竹地預料到最終的成功。但是,就是這樣一群當初幾乎數次面臨絕境的弱小的隊伍,在經歷了重重艱辛之后,迎來了耀眼的輝煌,實現了壯麗的“鳳凰涅槃”。這能僅僅歸結于歷史的偶然性嗎?其中的成功經驗難道不值得總結嗎?
在當初歷史的機遇似乎都已經給了蔣介石的情況下,紅軍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其中蘊含的歷史啟示有哪些呢?那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感召,使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緊緊團結在一起,迸發出空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中國革命的道路有了正確的指引;黨正確反映民眾訴求、引領民眾解放,從而贏得人民的廣泛同情和大力支持,獲得了不竭的力量源泉;黨和紅軍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解決生存危機與拯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獲得了新生……理想感召、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等成功之道,不正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體現嗎?即使在時代背景已經轉換的今天,這些不是仍然具有穿越時空、穿透人心的力量嗎?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今天紀念長征勝利,并不是滿足于所取得的勝利,而是要從勝利中找出制勝的原因,尋求歷史的啟示,獲得精神的動力,指引我們走好當下和未來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滿無數的艱辛坎坷,充滿各種未知的風險和挑戰,面對更加復雜多樣的國內外環境,我們要始終發揚革命先輩們的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奮勇前進,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
(中央馬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研究”[2015MZD04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百人計劃項目[26816WBR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尹 霞 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