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斌
初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豐富的創新內涵,在語文課堂的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都應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實施創造性教學已經成為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已經成為教育事業的重要任務。語文這門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校教育應該以教育學生為本。許多活生生的教學事例說明:嚴厲、呆板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只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他們只能一味地聽老師的話,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惟命是從,如傀儡一般。這樣的教學肯定不能培養出有主見、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老師應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充分發展、張揚個性,創新的火花才能燃燒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使學生牢固樹立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在教學中,不囿于教師的定論,敢于大膽質疑。要使學生明確,并非只有發現人類未發現的新事物和新規律才叫創新。強調逆向思維要立意求新。一個人只要通過獨立思考而產生的思想、做法,雖然對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對學生本人卻是全新的,這就是創新。為此,需不斷激勵學生,不斷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增強創新意識。使創新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語文教學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著力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努力提高他們的自創能力。
二、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鼓勵學生質疑多問。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尋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學中要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推動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使學生勇于質疑,善于質疑,具有懷疑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于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學生創新,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就是一問。”因此,創設積極思維的問題情境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創新求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中心環節。創新的本質在于求新求異,在于發展。因而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探索和實驗,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閱讀。教師不斷變換設疑的方式和策略,使這種欲望和動機得以維持和強化,這樣學生在疑和思的循環和矛盾中一直面臨“憤悱”情景,始終保持著高漲的情緒和亢奮的思維狀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講《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宣布放學的情景時,教師應進入境界,聲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滯,充分顯示出愛祖國、恨敵人的悲憤感情。當然,教師也可用生動的富有表現力語言,用充滿感情的抑揚頓挫的音調,從意境、語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總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審美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達到情景交融,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效果。情感的激發是創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情感。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質疑。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有疑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群情激昂地進行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問題,課堂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境,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三、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開放的環境。因此,我們要變小課堂為大課堂,要讓學生在大課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創新才能,有意識地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他們才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自己參加興趣活動的愿望。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主要有課內與課外兩條渠道。開展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手腦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個性,促進全面發展,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課外活動呢?一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如朗讀小組、作文小組、書法小組、讀書角等,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二是開展多種活動。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優秀作文展覽等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在這些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選擇地將千姿百態的社會信息引進校園。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會,讓他們步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如開展野炊、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身從事改造世界的實感,體驗和確認自身的創造力。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活動課中,課前,把學生分成三組進行活動準備,第一組:“聽聽我的足音”。讓學生在不同時空諦聽雨的聲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各個角落去采集雨聲,用錄音機錄下來(有條件的還可以用攝像機),準備在課堂上播放并描述給全班同學。第二組:“說說我的功過”。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關于雨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與災難的資料;也可以有所擴展,如不同地區和季節,雨的不同形態;雨的各種奇特現象及成因等。第三組:“讀讀我的韻味”。讓學生搜集寫雨的文學作品或片段,并準備簡要的評點,準備好音樂,在課堂上進行配樂朗誦。還可以進行專題性的作品搜集,如寫雨的古詩詞集錦,小說、戲劇中的雨;寫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歡樂、憂郁、興奮、凄涼等各種心境下的雨。第四組:欣賞、評論關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搜集相關作品,分析它們是怎樣寫雨、唱雨的;第五組:舉辦雨景攝影展、繪畫展。可以詩畫相配,增添情致。這樣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由于活動內容新穎、形式活潑,又是獨立自主地開展,它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活動中,學生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從而培養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