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四蘭
摘要:童話是作者美好幻想的產物,是美的結晶品。構成這美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語言。童話的言語美表現在富有韻律美、音樂美;童話的語言美又表現在有豐富而強烈的色彩美感;童話的語言美,還表現在極強的動感美;童話的語言不僅美麗而且簡潔凝練。
關鍵詞:童話語言美;韻律美;音樂美;色彩美;動感美;凝練美
童話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文學作品之一,它極大地刺激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在他們幼小心靈里留下深刻印象,永不枯萎。近年來,教育工作者對這一體裁的教學已作了一些研究,本文只就童話的語言特色來對童話的教學作一粗淺的探討。
童話既是作者美好幻想的產物,是美的結晶品。構成這美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語言。
童話的言語美表現在富有韻律美、音樂美。童話是專為兒童創作的。作者從兒童的心里特征、接受水平好理解能力出發,常用疊音,使之音節勻稱、和諧,節奏整齊、明快,富有音韻和音樂美感。在諷刺童話里,作者還常常用幽默、詼諧的語調和漫畫式的夸張、擬人的手法,進行無情的揭露或善意的批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在語言上就很有這個特色。民間諺語、警言歇后語等等也常常運用于童話中,讀起來流暢,悅耳,瑯瑯上口。這些優美的、富有詩意的語言為兒童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背誦,使學生從中學習生動、活潑、優美、規范的書面語。由于兒童語言富有韻律美、節奏感強,也更有利于兒童記誦。除朗讀、背誦外,還可以通過復述課文,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童話的語言美又表現在有豐富而強烈的色彩美感。兒童對色彩的反應特別強烈,因為色彩能引起他們的形象思維。作者常借助富有色彩的語言創造出一幅幅鮮艷奪目、五彩繽紛的優美畫面。如《小蝌蚪找媽媽》中一段:“小蝌蚪游呀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小蝌蚪游過去叫:‘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是青蛙了,快跳上來吧!”這里,清清的池水,黑身子、大腦袋的小蝌蚪,圓盤似的綠荷葉,清新淡雅的白荷花,披著碧綠衣裳,露出雪白肚皮、鼓著大眼睛的青蛙,構成一幅色彩明朗、歡快、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畫面,兒童透過這些語言,生發開去,引出一連串豐富的聯想,腦子自然產生一幅幅多層次、多色彩、多內容的生動畫面。想象力豐富了,理解力也隨之加強了,同時又促進了朗讀、復述能力的提高,朗讀和復述又使兒童從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做到發于音,動于情,靜于心,收到特有的教育效果。
童話的語言美,還表現在極強的動感美。許多兒童都喜歡使用富有動感的語言,尤其是對人物的語言描繪,聲音、動作的摹狀。這些語言特點很符合兒童的好動心理,也有利于兒童的動作表演。表演有助于兒童對文中字、詞、句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人物個性;表演又有利于發揮和增長兒童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表演能更直觀、更充分、更生動、更形象地再現童話故事,把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童話的語言不僅美麗而且簡潔凝練。童話的語言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文學語言的創作方法,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景都只是抓住特點,粗淺勾勒,寥寥數筆傳神凝練,其余部分則留有許多空白給小讀者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此它又是進行作文訓練的好教材。
兒童因生活經驗不足,知識面不廣,他們的想象力也收到限制。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性的。我們可借助童話對兒童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作文訓練,如擴寫、續寫或改寫等。如《會搖尾巴的狼》這篇童話(也可稱之為語言)的末尾是這樣寫道:老山羊輕蔑地看了狼一眼,說:“你不會活多久了。獵人會來收拾你的。”說完就走了。此時兒童已進入童話意境,狼最終結局如何?是逃走呢?還是被獵人收拾了呢?這當然成了他們關心的問題。借此順水推舟,啟發學生進行創作性的想象,把故事內容繼續寫下去。他們的想象有了依托,思路就脫韁的駿馬奔騰千里,當然就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智力就得到啟迪和發展,作文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