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洪
(黔西南州中醫醫院康復中心,貴州興義562400)
腰背肌鍛煉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質量分析
黃 洪
(黔西南州中醫醫院康復中心,貴州興義562400)
目的:分析腰背肌鍛煉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質量.方法:選取黔西南州中醫醫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數字隨機法分成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4),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腰背肌鍛煉,比較兩組康復質量.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ODI指數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ODI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良率88.24%,對照組優良率41.18%,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背肌鍛煉可確切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質量,是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的優良方法.
腰背肌鍛煉;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質量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久坐工作多,人們普遍缺乏鍛煉,導致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越來越高.而該病癥狀嚴重,會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是治療的首要目的[1-2].傳統的治療包括按摩、針灸等理療方法,但均為被動治療,對部分患者無效,而在醫師指導下配合進行的主動鍛煉可能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腰背肌鍛煉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質量的作用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黔西南州中醫醫院2013-01/2016-01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黔西南州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采取數字隨機法分成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4),觀察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35~63(平均45.7±3.8)歲,病程0.5~3(平均1.7±0.5)年;發病部位:L5~S1椎間盤突出癥患者3例,L4~L5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4例,L3~L4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7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33~60(平均45.1±4.0)歲,病程0.5~3(平均1.6±0.5)年;發病部位:L5~S1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例,L4~L5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例,L3~L4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治療,選擇患者的雙側后溪穴、大腸俞穴、腎俞穴、L1~L5的夾脊穴,選擇患側的昆侖穴、陽陵泉穴、環跳穴、委中穴,體位選擇俯臥位,給予常規消毒,采取毫針針刺,感到局部脹、麻、酸為宜,在針刺后給予連續波直流電,強度調至患者能耐受的程度,留針30 min,1次/d,持續7 d為1療程,1療程后需要休息2 d,再開始第2療程,共2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腰背肌鍛煉,每天早晚分別進行平臥蹬腳法、直腿抬高鍛煉、五點支撐鍛煉各1次.①平臥蹬腳鍛煉:患者仰臥位,將雙腿行屈髖屈膝,單腳則向前蹬踏,伸直,再屈髖屈膝,雙腿交換,呈踏自行車式,直至感覺到腰背臀部有酸脹感,停止,休息5 min,算1組,每次鍛煉3組.②直腿抬高鍛煉:患者選擇臥位,將雙下肢伸直,踝關節則極度背伸,單腿抬高,直至腰部感覺到酸脹,下肢背側有牽拉感,保持30 s,雙腿交換,雙下肢各重復5次.③五點支撐鍛煉:患者選擇臥位,將雙側上肢放在身體兩側,以雙肘作為支撐點,屈髖屈膝,將雙腳的腳掌作為支撐點,頭部則作為一個支撐點,以這5個支撐點將腰背、臀部抬高,軀干則呈拱橋狀,維持一定時間,感覺腰部有酸脹感,停止,休息5 min,重復5次.
1.3 觀察指標
1.3.1 疼痛評定標準 選擇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下腰痛、根性痛進行評估,0~10 cm的尺子,0為無痛,10為劇痛,患者選擇其中自己感覺的疼痛程度,評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3-4].1.3.2 ODI指數評定標準 采取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對患者的疼痛、個人綜合功能及單項功能進行評定,采取0~5級評分,分數越高,代表功能障礙越嚴重[5].
1.3.3 JOA改善率評定標準 采取下腰痛評分(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對患者下腰痛進行評定[6],分數為0~29分,優秀:25~29分;良好: 16~24分;尚可:10~15分;較差:0~9分;優良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n=34,±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n=34,±s,分)
aP<0.05 vs本組治療前;cP<0.05 vs對照組治療后.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57±1.701.38±1.27ac對照組5.44±1.563.45±1.57a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ODI指數兩組患者治療后的ODI指數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ODI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ODI指數比較(n=34,±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ODI指數比較(n=34,±s,分)
aP<0.05 vs本組治療前;cP<0.05 vs對照組治療后.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68.67±14.7219.90±10.33ac觀察組67.53±15.9349.73±18.50a
2.3 兩組治療后的改善率比較觀察組優良率88.24%,對照組優良率41.18%,觀察組患者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的改善率比較[n=34,n(%)]
社會在不斷進步,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但久坐的工作較多,因此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日益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較為嚴重,患者疼痛難忍,會對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困擾,并且該病治療棘手,因此探討適宜治療方法十分重要[7].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長期的不正當受力導致脊柱應力不均,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發生退行性病變[8].也可能由突如其來的外傷所致.該病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一般以鎮痛為主,但治標不治本,而理療可在該病的治療上起到很大的幫助,但常規的理療仍然對部分患者無效,改進治療方法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手段.
已有研究[9-10]證實早期的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十分有效,其中一種有效的鍛煉方法為腰背肌鍛煉,可提高腰椎的穩定性,腰背肌鍛煉可改善因久坐、缺乏鍛煉等引起的韌帶、肌肉松弛,以此緩解施加給腰椎內部過大的壓力,緩解椎間盤、椎體、關節等部位的受力,有效的形成外部穩定結構,維持整體穩定性,使腰椎間盤部位受力更加均勻.鍛煉腰背肌還可改善物質代謝,研究[11]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由于部位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遭到破壞,物質代謝受到影響,也是導致腰椎退行性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通過對肌肉的訓練,加快血液循環,改善患者血供,可恢復已經受到損傷的椎間盤,修復壓力過大引起的性狀改變,同時還能調節物質代謝,減少炎性因子和代謝產物,進一步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恢復.而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神經根粘連、水腫、炎性反應也十分常見,導致的疼痛十分影響患者生活,因此進行早期腰背肌鍛煉可移動粘連的神經根,減輕粘連情況,緩解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的ODI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加入腰背肌訓練可更有效地促進患者恢復,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疼痛等主要癥狀的改善.而從宏觀的療效評定上觀察,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說明了其較傳統的理療更有優勢,是一種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式之一.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嚴重,治療棘手,需要適宜的方法進行治療,傳統方法對部分患者無效,而加入腰背肌鍛煉后,可提高腰椎間盤穩定性,改善患處血供,調節物質循環等方面促進癥狀改善,較單獨使用常規治療更有優勢,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1]梁偉明,鄒宇聰,李義凱.重力肌群伸展強化鍛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6C): 2146-2149.
[2]史 潔.小針刀松解法聯合腰背肌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6例[J].中醫研究,2013,26(6):58-59.
[3]翟楠楠,陳永強.腰背肌鍛煉對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影響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4):3874-3876.
[4]李志鴻.探究針灸按摩配合功能性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205.
[5]張蘇婉,程肖芳,余 松,等.倒走運動聯合八段錦鍛煉對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9): 1302-1303.
[6]盧建忠,李 穎.平衡針刺加推拿結合自我康復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S):121-122.
[7]陳 馨.理療康復與心理護理相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5,2(7):136-137.
[8]孫曉芬,吳連國,陳麗麗,等.中藥薰蒸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和直腿抬高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余痛[J].中醫正骨,2013,25(6):49-50.
[9]王增鳳,范淑玉,黃凱敏,等.腰背肌鍛煉的依從性對青年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6):2594-2596.
[10]黃素碧,劉 康,陳 柯,等.康復鍛煉計劃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2): 2634-2637.
[11]鄭吉元,姜勁挺,宋 敏,等.腰背部肌肉鍛煉聯合TDP照射腰痹痛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7例[J].中醫研究,2014,27(11):47-49.
R681.5
A
2095-6894(2017)01-57-03
2016-08-03;接受日期:2016-08-18
黃 洪.本科,副主任醫師.E-mail:tq05vw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