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云菜”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月,在外交部“藍廳”舉行的云南推介會上,“云菜”作為云南一張靚麗名片被推薦給全世界;5月,2017年全國蔬菜產業大會在云南玉溪市召開,800多名嘉賓共同探討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引導蔬菜產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12月13日,第二屆中國蔬菜品牌大會暨云南省蔬菜產銷對接會在昆明舉行;12月23日,“2017中國元謀果蔬節”在元謀人廣場舉行……
一棵在市場風雨中快速生長的“菜”,一個上連數百萬菜農、下系城鄉居民“菜籃子”的特色產業,其成長的故事中,既有脫貧致富的寄托,也有出滇闖海的傳奇;既有端上G20餐桌的榮耀,更不乏數十年長盛不衰的精彩。
作為云南10大重點發展特色經作之一,蔬菜產業已成為云南的重要對外名片。“未來三十年,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創新、大健康和農業,云南蔬菜在中國蔬菜產業中將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云南蔬菜產業的‘生態制造’必將大有可為。”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云南蔬菜周年上市的特點、日益壯大的品牌、快速發展的企業、日趨成熟的市場,正推動云南蔬菜產業駛入跨越發展的“快車道”。
12月7日,“云南特色 冬農魅力”2017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北京)推介活動啟幕當天,北京已是北風瑟瑟、寒氣逼人。然而,云南大部分地區依然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象:一千多畝蔬菜沐浴陽光,爭相競綠。這是大自然賜予云南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精彩魅力所在。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涵蓋了多樣的氣候環境,“天然溫室”優勢明顯,是發展優質生態蔬菜產業的“風水寶地”。在露地條件下,同一季節可以生產四季產品,同一產品四季均可上市。冬季可利用南部熱區和干熱河谷區域生產其他地區夏天才能露天生產的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無筋豆等蔬菜;夏季可以利用滇中以北的高海拔冷涼山區生產其他地區冬天才能生產的白菜、花菜、青菜、蘿卜、大蒜等蔬菜,實現了一年四季均有時令蔬菜上市,讓消費者的餐桌“四季常綠”。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蔬菜產業歷來是云南大力發展的特色經濟產業之一。近些年來,云南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把蔬菜作為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產業來培育,主打綠色、季節、特色“三張牌”,按照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的思路,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云南農業“走出去”,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差異化發展道路,不斷優化蔬菜產業區域布局,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強化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著力打造“千億云菜”產業。
全省蔬菜種植繼元謀、通海等傳統產區之后,嵩明、瀘西、丘北等一大批縣區緊隨其后,迅速成為云南省蔬菜生產的新興產區;一些歷史上不種或很少種植蔬菜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走上了種菜增收路。全省蔬菜種植初步實現了由零星分散到規模發展的重大轉變,形成了滇南及低熱河谷區冬春蔬菜優勢產業區、滇東滇東北夏秋蔬菜優勢產業區、滇中及滇西北設施蔬菜優勢產業區、特色蔬菜優勢產業區等四大優勢區域生產基地局。
從產業規模看,云南省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躋身全國蔬菜大省行列,是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西菜東調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冬春蔬菜、夏秋補淡和外銷出口蔬菜基地。2016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1566萬畝、產量1974萬噸、農業總產值428億元;2017年,全省蔬菜預計種植面積1600萬畝,產量2540萬噸。
再看產品結構,全省蔬菜已從以種植白菜、番茄、辣椒等大路菜為主,向精細菜、特色菜、野生菜拓展。目前全省批量種植的蔬菜種類達70多種,品種數以千計。
通過整合各類資源要素,云南省打造了一大批特色優勢品牌,逐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省共有28種蔬菜被評為云南名牌農產品,晨農、和源這兩個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12個蔬菜產區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同時,涌現出一批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蔬菜區域公用品牌,“丘北辣椒”“元謀番茄”“建水洋蔥”“昭通寸金黃瓜”“洱源大蒜”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憑借有利的高原特色光熱條件、綠色無污染的種植模式以及先進的物流運輸體系,蔬菜已成為云南省名列前茅的外銷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并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香港市場,云南每年供港蔬菜達60多萬噸,數量居全國第一位,香港人每吃3棵菜就有1棵產自云南。
蔬菜,也是云南賺取外匯的最佳農產品之一。2016年,云南省蔬菜出口89 萬噸,從國外賺回了高達78.5 億元的外匯,兩個數字分別較上一年上漲20.6%和39.7%,預計這個數字仍將繼續增長。“我國已與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蔬菜出口貿易關系,是世界上第一大蔬菜出口國,再加上云南自身的自然資源條件優勢,‘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未來‘云菜’的出口額預計會上漲較快。”云南省商務廳辦公室主任劉偉勝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云南省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的企業達40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28家,楚雄博弘、曲靖萬裕、云南春天等企業年出口額均超過10億美元。

云南蔬菜品種豐富,全年供應
出口地區日益擴大,出口種類數量穩步提升,云南已經真正成為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綠色生態大菜園”。
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7畝,卻憑借蔬菜產業帶動創出60億元年產值——創造這個傳奇的,就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
通海,一個傳統的蔬菜生產大縣,每年從這里運出去的蔬菜瓜果不計其數。通海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醬菜產業支撐,到上世紀90年代,蔬菜就已成為通海縣支柱產業。2016年,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達32.9萬畝、總產量126.8萬噸;營銷收入28億元,完成蔬菜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目前,全縣99%的農戶都種菜,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16年全縣農民人均種菜純收入達5873元,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2.6%。
現在,通海蔬菜種植品種已發展到五大類100多個,有數十個產品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和HACCP質量認證,產品銷往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及中東、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通海宋威公司、通泰公司、高原農產品公司等9戶企業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設立了直銷點,有效拉動了農產品出口。通海縣也被《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列為西南熱區冬春蔬菜優勢區域和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
重要的是,在通海,蔬菜產業還帶動當地冷鏈物流、蔬菜加工、建材、紙箱、泡沫箱、塑料框、膠帶紙、網套等相關生產企業快速發展,蔬菜物流行業又推動汽車修理、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不斷繁榮,全縣蔬菜產業舞動一二三產業,創造出60億元左右的年產值,帶動3萬多人就業,成為全省最大的蔬菜流通中心和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之一。
事實上,在云南,像通海這樣的蔬菜大縣并不在少數。依靠蔬菜產業,年產值動輒上十幾億、二十幾億元,對許多縣城來說,也不是新鮮事。
在每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一輛輛農用車就來往穿梭于昆明晉寧的田間地頭。剛從地里拔出清洗后的新鮮蔬菜被運往各大冷庫,隨即漂洋過海,擺上世界各地人們的餐桌。“晉寧蔬菜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品牌,國內外客商非常看好晉寧品牌。” 近年來,晉寧區抓住云南高原特色“云菜”產業創品牌促發展的機遇,做大做強蔬菜產業。目前,全區蔬菜播種面積超過萬畝,年產量超過45萬噸,外銷蔬菜達42萬噸、占生產總量的93%,特色蔬菜年產值近15億元。
地處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地帶、光熱資源豐富的元謀縣,素有“冬早蔬菜之鄉”美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蔬菜產業成為元謀的支柱產業。目前,元謀蔬菜種植面積45萬畝,主栽品種達100多個,產品銷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同時還漂洋過海,遠銷馬來西亞、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每年的果蔬出口量達10萬噸以上,占云南省蔬菜出口量的四分之一,銷售收入達20多億元。
緊緊抓住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建設機遇,紅河州瀘西縣通過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加快蔬菜集約化、規模化種植。目前,全縣建有蔬菜專業批發市場1個,種植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龍頭企業9戶,無公害商品蔬菜基地13.5萬畝,形成了“市場造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基本格局。201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7.25萬畝次,同比增長12.5%;上市商品蔬菜115.76萬噸,同比增長15.76%,蔬菜產值預計可達17億元。
大理州祥云縣按照高原特色農業“三產融合”發展規劃,劃定了產業融合發展區、農業總部經濟區等,培植形成野生菌、蠶繭、蔬菜等重點產業,其中蔬菜產值在10億元以上……
以通海、元謀等縣為典型,云南蔬菜產業正迎來春潮涌動的發展期。
2016年8月25日,一車車蔬菜從云南瀘西出發,歷經10天,途徑2135公里,到達杭州G20峰會會場。
這次旅程,是云菜從源頭到餐桌的一大步。2016年杭州G20峰會,70%多的蔬菜來自云南。8月25日至9月3日的十天時間,瀘西縣陸續向G20峰會供應生鮮蔬菜13車次72.44噸。
生態優越、四季供應等特點,使得云南成為世界上最適宜生產優質生態蔬菜的地區之一。通過快捷的物流,每天都有一批批新鮮、生態的“云菜”源源不斷走向全國36個大中城市以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云南蔬菜銷外銷量達1120萬噸,其中出口量達90.5萬噸。
作為一項關乎民生的工程,“云菜”出滇獲得了很多點贊,每次在全國各地的各類展銷會上均獲得高度認可。但在這背后,為了保證其質量和提升知名度,很多部門在共同努力著。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管是外交部的推介,還是云南明康匯集團瀘西公司爭取成為G20的供應商,各方都在努力推動云南蔬菜“走出去”,都是在用心把“云菜”的品牌打響。近年來,云南相繼赴南亞、東南亞、歐洲等地,以及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舉辦了高原特色優質農產品展銷活動,“云菜進京” “云菜入滬”“云菜入粵”“云菜入疆”“云菜出海”和“云菜供港”成為云菜外銷的六條主線。
生態云菜“走出去”,離不開市場平臺支撐。近年來,云南不斷加大蔬菜產品市場建設力度,市場數量不斷增加、功能逐步完善、交易能力日益提高、交易額穩步增長。如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等產地培育發展壯大了一批專業性蔬菜批發市場,呈貢龍城農產品批發市場、通海金山蔬菜批發市場、彌渡滇西農產品批發市場、云南元謀蔬菜交易批發市場等已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其交易的蔬菜量占到全省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生態云菜“飄香全球”,更離不開大批的銷售隊伍。從營銷模式看,正是活躍山鄉的“菜販子”“公司+基地+農戶”連起生產與銷售的產業鏈,120多家產值上千萬的龍頭企業,以及散布鄉間的農民蔬菜協會等產業化經營形式,牽引著“云菜”走出大山,進入市場。
以通海縣為例,通海縣蔬菜年運銷總量之所以能常年保持在160萬噸左右,并成為全省蔬菜出口創匯的主力,離不開一大批銷售商和一支支強大的銷售隊伍。據了解,通海縣常年活躍著2000人左右的農民經紀人隊伍,他們構建起了一個覆蓋全國的蔬菜銷售市場網絡,只要蔬菜銷售商打一個電話到通海,這些經紀人就會按購貨商的要求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而通海菜商闖國際市場的創匯之路更值得一提。2001年,通海宋威公司到泰國考察,發現蔬菜銷售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于是努力打開泰國市場,并帶動通海幾十家農產品外貿企業闖出了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目前,這些公司以其規范的管理、靈活多樣的產品規格、快捷準確的供貨、周到細致的售后服務,品種豐富、數量巨大的貨源及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包裝,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并具有了國際市場定價權。
云菜要出滇,物流是關鍵。在運輸過程中,時間的長短以及搬運的次數,都會讓蔬菜有損耗,品質受影響。面對這些問題,云菜行業的從業者們一直在謀求解決之道。目前,云南能投物流就與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全面戰略合作,通過云南省逐漸完善的“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把冷鏈列車開往全國各地,同時,采取“物流+貿易”的結合方式,在保證菜品新鮮度的同時,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這對于云菜形成價格優勢,提升競爭力,帶動整個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海關多舉措,通關便利化,也是云菜“走出去”的有力推手。“云菜供港”是“云菜”出滇的主線之一,除此之外,東盟等國際市場對于云南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可是出境就需要過海關,如果通關時間長,類似蔬菜、瓜果類的農產品就很有可能因此產生大量的損耗。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昆明海關優化服務,簡化流程,為“云菜”等農產品的出口提供了極大便利:如經云南省各口岸出口各類農產品,實施無紙化通關、7×24小時預約通關、集中申報、匯總征稅等方式,極大地縮短在口岸滯留時間,保證快速通關;為農產品出口提供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裝卸運輸、申報通關、出口退稅等各環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企業充分享受到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對口岸監管場所的安全性、通過性等多方面進行升級改造,對布控的農產品廣泛實施非侵入式檢查,減少人為干預,有效加快通關效率,縮短農產品出口的通關時間,等等。

文山辣椒因為質量上乘一直受到東南亞和歐美國家青睞,墨西哥更是文山辣椒消費大國,2008年一度創下超萬噸的進口記錄。但2010年以來,由于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從文山出口至墨西哥的干辣椒數量一路走低直至為零。為幫助特色農產品獲得國際市場認可,文山檢驗檢疫部門舉辦專項培訓,指導企業依托“地理標志保護”“自貿區產地證”等政策,以“同質同線同標”“有機、綠色、無公害”理念雙向并進搶占國際和國內市場。同時,優化創新檢驗檢疫流程,深入企業開展質量提升“專家行”“檢企牽手”和“服務進企業”等活動,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給予企業幫助。2017年,文山辣椒重返墨西哥市場。截至12月13日,文山辣椒產品出口墨西哥達311噸、創匯92.876萬美元。
除此之外,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云南近年來還積極探索建立蔬菜網絡電子商務市場,通過互聯網打通買賣渠道、提升產品效益的一個個故事激勵產業不斷向“互聯網+”邁進,如元謀果蔬O2O旗艦店在昆明開業,還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農產品O2O示范店32個,屆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的人民都能在餐桌吃上來自“金沙江畔大菜園”的果蔬;京東集團與省農業廳、云南農墾集團共同簽署了“互聯網+現代農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三方將發揮各自優勢,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領域合作機會,促進云南省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助推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
冬日的峨山縣大西村,山頭上云霧繚繞、寒氣逼人,但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沿途種植的蔬菜,成片的菜地散落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個小山村中。
大西村距峨山縣城90多公里,平均海拔2210米,屬典型的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是云南省玉溪市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2017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玉溪市要在云南省率先實現全面脫貧,大西村成了脫貧攻堅的焦點。
大西村屬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要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必須因地制宜。玉溪市農業局根據大西村的氣候特點,借助冬季農業開發科技項目,決定在大西村發展山地夏秋花椰菜產業項目,把冬季的花椰菜倒過來種,種反季節花椰菜,在春季播種夏秋收獲,避開了花椰菜在冬春大量集中上市的時間窗口,從而贏得了市場。目前,種植蔬菜的效益已經開始顯現。“這兩年家里的五六畝地,除了種玉米和烤煙外,就沒有其它的增收渠道了,一畝玉米賣不了多少錢,烤煙由于山高缺水長勢欠佳,效益不理想,好在今年種了2畝菜,收入有4000多元,加上種烤煙的收入,脫貧沒問題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沐艷仙對蔬菜種植信心十足。
這種通過種菜立竿見影的造血脫貧,在大西村不光是沐艷仙一家,在政府扶持之下,通過蔬菜產業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2014年來共有116戶。2017年有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通過種菜實現了脫貧。截至2017年12月5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5000元,2017年全村整村脫貧已成定局。
大西村花椰菜產業造血脫貧的故事,只是云南蔬菜產業為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菜農正在享受著蔬菜產業帶來的致富喜悅。
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領軍產業,也是云南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產業。目前,全省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的企業達40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28家,規模以上蔬菜加工企業達到93個。蔬菜企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勞動力就地就業,全省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民達360多萬人,蔬菜加工人員達40多萬人,蔬菜流通環節人員達10多萬人,同時帶動了交通運輸、冷鏈、包裝等多個產業的發展。
數九隆冬,正是全國“南菜北運”試點區域云南昌寧的冬早蔬菜上市旺季,菜農忙碌著采摘辣椒、苦瓜、無筋豆、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裝車后直供北京、杭州、武漢等城市。昌寧是云南重要的冬季蔬菜基地之一,每年種植冬早蔬菜近10萬畝,產量達16萬余噸,產值超過5億元,有效帶動當地各族群眾增收脫貧。
在通海縣,蔬菜產業的發展也讓菜農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該縣秀山街道大樹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趙思旺說:“目前大樹社區95%以上的農戶都蓋了新房,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8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5000元左右,大家有錢了,對生活的要求也高了,30%的家庭都買了小轎車,50%以上的農民都出去旅游過,教育投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50%的家庭培養出了大學生。”
為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2017年7月,上海市和云南省開展了滬滇精準扶貧協作項目對接,會澤、宣威、鎮沅等11個云南貧困縣成為上海冬淡期間的“蔬菜產銷對接地”。項目采用合作社加貧困戶的模式,墊資給農戶購買種子農資,農戶只需出土地和勞動力即可。這一項目,計劃從2017年至2020年,累計建5萬畝基地,每年帶動1000戶貧困戶脫貧。目前,首批基地提供的長豆、蕓豆等蔬菜已經運至上海新鮮上市。以上海(鎮沅)蔬菜產銷對接基地的供貨公司鎮沅富農公司為例,2017年富農公司共帶動鎮沅縣12000戶農戶種植冬早蔬菜,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0戶,預計戶均蔬菜產業收入達8800元以上。
走進洱源縣鄧川鎮舊州村委會大營村的蔬菜大棚內,到處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種植的大棚蔬菜,不愁賣。”“自從大棚建起來,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談起大棚蔬菜,村民們的言語中無不流露出致富后的喜悅。2016年底,該村爭取到扶貧、農業整合資金140萬元,實施了農田水利工程、蔬菜大棚工程和蔬菜大棚配水管網工程,新建大棚95個,占地面積50畝,受益農戶32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5戶)。“現在,我的大棚第三茬蔬菜馬上就可以上市了,從5月份開始到現在,已經收入2.5萬多元。”望著長勢正茂的蔬菜,建檔立卡貧困戶魯澤標滿臉笑容地說。今年他的5個大棚剛剛建成,他就著手種植了辣椒、青菜、蘿卜、西藍花等各類蔬菜。如今,大營村的農民正在享受著蔬菜大棚建設和種植技術帶來的致富喜悅。該村形成了以應季和反季蔬菜種植為主,一年四種四收的栽培格局,村民種菜年均畝收入達1萬至1.5萬元。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蔬菜產業作為全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產業,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網絡化、市場多元化,加快構建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的現代蔬菜產業體系,打造“云菜”品牌,力爭將蔬菜產業打造成為云南省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產業,努力把云南建設成為面向全國、輻射南亞東南亞、服務世界各國的蔬菜產業中心。
可以預期的是,云南蔬菜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將更好,未來市場對生態云菜的需求將更加強勁,特別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助推下,云南蔬菜產業將順風滿帆,駛向更加廣闊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