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波
(肇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肇源 166500)
稻魚共作養殖試驗報告
李彥波
(肇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肇源 166500)
黑龍江省肇源縣稻田養魚歷史比較悠久,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試驗和推廣,但由于當時稻田養魚水稻地開挖的田間工程比較占地,且費時費力,致使農民稻田養魚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直接影響了我縣稻田養魚事業的發展。隨著近兩年國家“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在我縣的逐步推廣,稻田養魚事業在我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我縣稻田養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6年,我站承擔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共落實示范面積800畝,其中:實施稻鯉共作模式面積400畝、稻鯽共作模式面積400畝。通過項目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魚稻喜獲豐收,水稻單產實現600kg,比單種水稻新增收20%;稻鯉共作模式畝產商品鯉魚18.5kg,稻鯽共作模式畝產商品鯽魚16.2kg,完成了項目計劃規定的指標。
1.1 田塊的選擇
項目示范區位于在肇源縣肇源鎮東興村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稻田區內,示范區選擇平整連片的稻地800畝,主要采取稻鯉共作和稻鯽共作兩種生產模式(即稻鯉共作模式400畝,稻鯽共作模式400畝)。
1.2 田間工程
一是修筑田埂。稻田養魚關鍵是做好田間工程,田間工程標準的高低直接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首先選擇地勢平坦,不滲不漏,注排水方便的田塊。為了防止逃魚和田埂垮塌,生產前要對田埂進行加高、加寬,并夯實,田埂標準為底寬30cm,上寬20cm,高30cm。二是挖魚溝。魚溝的設置是稻田養魚一項重要的保障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在曬田、施肥和施藥時為魚類提供安全回避的場所;為魚類提供充足生長空間;利于魚病防治和捕撈作業。在示范區采取的是在稻田一側開挖寬1m,深0.5m的邊溝,魚溝面積500m2左右;同時與示范區稻田地南側的5畝池塘相連,為魚類生長提供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三是建防逃設施。注排水的地點選擇在稻田對角線上的兩點位置,防逃設施采用大眼尼龍網和鐵網兩道防逃措施,內側放置尼龍網,外側使用鐵網。
1.3 苗種放養
6月1日,在黑龍江省肇源縣茂興湖水產養殖場購進平均規格200g的鯉魚春片魚種2000kg、平均規格為25g的鯽魚春片魚種2000kg,全部放入5畝池塘進行暫養。7月2日放養鯉魚春片魚種,示范區面積400畝,畝投放鯉魚春片魚種5kg;7月4日放鯽魚春片魚種,示范區面積400畝,平均投放鯽魚春片魚種5kg。
1.4 種養管理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投喂任何人工飼料。魚種自投放之日到后期水稻抽穗灌漿成熟時,水位始終保持在12cm以上。示范區化肥使用量與對照田化肥使用量減少42.9%。
1.5 病害防治
在投放鯉魚、鯽魚春片魚種時,使用3%~5%的食鹽水侵泡魚種10~20分鐘。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沒有病害發生,后期沒有使用魚藥。在水稻插秧前,使用除草劑封閉藥以外,水稻生長正常,沒有使用任何農藥。
1.6 日常管理
經常檢查田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同時,加強進出水口欄魚設施的檢查和維護工作,特別是在雨季,防止大水漫埂發生,造成攔魚設施損毀,導致逃魚現象發生。
2.1 產量
9月10日開始排水捕魚,400畝稻鯉共作模式共捕獲商品魚7400kg,平均單產18.5kg/畝,平均規格500g;400畝稻鯽共作模式共捕獲商品魚6480kg,平均單產16.2kg/畝,平均規格122g。示范區稻田養魚水稻平均單產600kg/畝,與單種水稻相比,畝平均增產20%。
2.2 經濟效益
稻魚綜合種養項目示范區水稻產值1860.00元/畝,稻鯉共作鯉魚產值203.50元/畝,稻鯽共作鯽魚產值194.40元/畝。稻鯉共作模式總產值為2063.50元/畝;稻鯽共作模式總產值為2054.40元/畝。對照田水稻產值1550.00元,與對照田相比,稻鯉、稻鯽共作的產值分別比水稻單種產值增加513.50元/畝、504.40元/畝。稻鯉、稻鯽共作種養成本為1259.00元,水稻單種成本1241.00元/畝。稻鯉共作種養平均畝效益804.50元,稻鯽共作種養平均畝效益795.40元;而單種水稻平均畝效益309.00元。
3.1 存在問題
由于田間工程開工晚,后期正值雨季,無法按計劃全部完成稻田邊溝工程建設,導致魚類生存空間不足,影響了魚類的產量增加。
3.2 “稻魚共作”模式綜合效益顯著
“稻魚共作”模式和水稻單種在成本上基本差不多,但“稻魚共作”的綜合效益十分顯
魚坑中,用抄網將魚捕出,也可以采用在出水口安放淌箱的方法將魚捕出。由于方正銀鯽捕撈時間較早,除了市場銷售外,還可放入池塘中繼續飼養。如繼續飼養,應將捕撈的方正銀鯽應盡快運往池塘。起運前先將方正銀鯽放入清水網箱中,保持水體流動,緩出鰓內的污泥,然后清出傷病魚、死魚,再放入池塘中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