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卓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將在向國會提交的首份財政預算中增加540億美元國防預算,較上年度增長約9%。這標志著特朗普要兌現競選承諾,不遺余力加強軍隊建設。
上次美國軍費大幅增長還是近10年前的事。2007年國防預算增加12%,2008年增加10%,當時美國還是一個“處于戰爭狀態的國家”,小布什總統命令向伊拉克增兵2萬。奧巴馬執政8年,對美軍來說是最不景氣的8年,兩場戰爭結束、金融危機及隨后的“財政懸崖”,使美國軍費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共和黨歷來強調軍隊建設,從里根時期到小布什時期,美軍建設都掀起了小高潮。當前共和黨在白宮和國會兩院都處于全面強勢時期,種種跡象顯示,美軍建設的“鐘擺”開始回調。
對中國人來說,更關心的是美國開始進入增長通道的國防預算,在多大程度上針對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特朗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奧巴馬政府的重要遺產——“亞太再平衡”戰略,因為該戰略對中國的指向性非常明顯。除了在全球范圍內從歐洲、中東向亞太地區“再平衡”,在亞太地區內部,美國軍事部署也在由東北亞向東南亞“再平衡”,比如在新加坡部署4艘瀕海戰斗艦,在菲律賓獲取4個空軍基地和1個陸軍基地,在澳大利亞部署2500名海軍陸戰隊員,以便從北到南在中國沿海一線形成全面圍堵態勢。同時,“亞太再平衡”還是美軍部署從第一島鏈向以關島為中心的第二島鏈的“再平衡”,背后的考慮也是中國因素。美國不斷推進亞太基地體系分散化、網絡化、彈性化,是為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看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多少軍費用于對付中國,主要有三個觀察點:一是看美國亞太駐軍的變化。“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以來,美國不斷增加亞太駐軍數量,使亞太成為美國海外常駐兵力規模最大、海外軍事基地最多的地區。最終目標是實現3個“60%”,即到2020年將全部海軍力量的60%部署到亞太地區,海外空軍力量的60%部署到亞太地區,太平洋艦隊所轄部隊的60%部署到西太平洋地區。
二是看美國研發先進裝備的進展。隨著中俄等國軍事能力、尤其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2014年,美國國防部推出“第三次抵消戰略”和“國防創新計劃”,旨在研發顛覆性軍事技術,引領新一輪軍事技術革命,鞏固美國軍事優勢。目前,美軍強力推進的項目包括:改造“弗吉尼亞”級潛艇,使“戰斧”巡航導彈的打擊能力提高3倍;研發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下無人潛航器,提高淺水作戰能力,彌補潛艇在西太平洋地區活動受限的不足;研發B-21“襲擊者”遠程轟炸機,改進KC-46A“飛馬”加油機,確保廣袤的太平洋不會成為美軍兵力投送的重大障礙;對現役轟炸機和戰斗機的雷達、航電系統和電子戰系統升級換代,保持海上空中優勢;提高對地、對艦導彈和魚雷的射程和精度,以創新方式用于亞太戰場;研發無人機集群,使其在偵察預警、導航定位、指揮控制、自主打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看美國在亞太聯盟體系上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大力推 進雙邊聯盟三邊化、多邊化,構建“基于規則的亞太安全網絡”。對于地區盟國,即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重點是提高美國與它們的互操作能力,確保盟國在國際和地區安全事務中始終是美國的“鐵桿”。對于伙伴國,即對美有期待且美可利用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越南、新西蘭,重點是培養共同安全理念,擴大安全合作,確保伙伴國在國際和地區安全事務中給予美國力所能及的支持。2015年,美國推出“海上安全倡議”,擬在5年內投資4.25億美元,打造東南亞海上安全網絡,不僅向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提供裝備,而且與這些國家共同感知海上安全態勢,共享情報,共同采取行動。▲
(作者是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