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實業,首先要滌清實業之“實”。目前,實業走進了許多誤區,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虛擬經濟嚴重脫實向虛
一般意義上而言,實體經濟是指人們針對吃、穿、住、行、娛樂、醫療、教育等進行的生產活動,實體經濟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基礎,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則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扮演著連接實體經濟或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角色。但目前的狀況卻是金融嚴重脫實向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出現各種梗阻,中小企業貸款難、環節多、成本高,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玩錢生錢的游戲,自我創新、自我循環、自我膨脹。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出現了嚴重分化,實體經濟發展艱難,金融自己也玩出了問題,比如接連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華爾街金融危機等,實體經濟不振,才是金融最大的風險。
第二,“過度”讓實體經濟呈現虛假繁榮
實體經濟是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進行的生產活動,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行業往往追求過度生產,忽略了人本身的需求。比如教育過度、醫療過度的問題。不管是中國的教育還是大家推崇的西方精英教育,都存在著教育過度的問題。事實上,過度教育的概念都是由美國人理查德·弗里曼首次提出的,西方教育過度的表現是接受高教育的人拿不到高薪水、事業期望不能實現,同時技能高于所在崗位的要求。而我們的教育則是應試成分太濃,從幼兒園到本科、碩士、博士,接受了幾十年的教育,在實際工作中不僅技能不足,甚至連基本的做人準則也有問題。而本應以人的健康為本的醫療,則出現了屢見不鮮的過度治療,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治死的。
第三,實業的范疇需要重新界定,尤其是將精神文化產品生產行業錯誤地定義為虛擬經濟
長久以來我們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物質生產是實,文化生產是虛。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周廣文博士看來,精神比物質更重要,數字、體育、影視、游戲等產業不應該是虛擬經濟的范疇,而是屬于實業范疇。
第四,以人為本的實體經濟,更應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否則,以人為本就沒有了意義
我們在發展實業的同時,一定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要懂得克制,眼光要長遠,格局要大。不僅要用生態和諧的觀念建設實業,還要把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當作實業的一部分,正是新實業的題中之義。
新實業的“新”有哪些內涵?
新實業的新是在“實”的框架下,從需求、滿足需求的實現方式以及組織形式三個層面來表現的。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娛樂、環境需求呈現出新的方式,具體表現為如下:
(1)衣:個性化、批量定制化、柔性定制化、社群部落化、時尚趨勢的多元和小眾化、材料科技化、創意化。
(2)食:關注食品來源、營養成分比例、綠色無公害、食物搭配、色香味俱全、飲食環境、飲食文化。
(3)住:注重安全性、品質感、私密性與社交性并存、多功能體驗等,存在生態住宅、綠色建筑、能源+住宅、低耗能住宅、可持續住宅等多種需求。
(4)行:方便快捷、降低成本、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有益健康。
(5)教育: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學習時間彈性化、教師的來源和角色多樣化、學習機構一體化、學習內容定制化、個性化、家校合作共育、課程指向生命和真善美。
(6)醫療:養老產業、分級診療、精準醫療、基因工程、3D打印器官、機器人手術。
(7)精神:內容多樣化、渠道國際化、網絡服務、數字出版、網絡游戲、新興媒體。
(8)環境:治理緊迫、環保標準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滿足新需求需要新的生產方式,這些新生產方式包括P2P(對等網絡傳輸)、社會化定制、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4.0、智能制造、3D打印、機器人,等等。
第三,除了傳統的公司形式,在新需求和新的生產方式的背景下,出現了新的組織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有金桐網無組織的組織化、韓都衣舍的小組制生產、中科金財的阿米巴+合伙人制、美國鞋類電商Zappos實行的合弄制。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新實業的特點,那就是:宇宙即數據、萬物皆相連、人人是老板。
這是互聯網文明對產業的重構,而互聯網背后是量子力學、微量子主義。用量子力學的眼光來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化解為數據,物質化解為數據后,組織會發生變革,分享協作性會更高,成本則越來越低,工業文明時代的信息不對稱會被打破,社會運轉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