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銳人物:喻邦祿,高中畢業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現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曾獲第29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奧賽”)省級一等獎等獎項。
備戰奧賽一點用都沒有?
可以說,我中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學習化學奧賽課程中的。
然而,命運跟我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先是教育部宣布取消奧賽保送制度,緊接著是曾獲得奧賽省級一等獎的我在省隊選拔時失利,這就意味著我的奧賽生涯到此結束。
那算是我在高中最郁悶的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被拋棄的人,別人早早地起跑了,我卻在另一條路走進了死胡同,還得回來重新開始。加上我們的教學校長拿我當典型,成天宣傳“參加奧賽一點用都沒有”,我實在沒法靜下心來學習。
高三的第一次考試,我就從高二期末考試的年級第二名下滑到年級第四十七名。
那時我常想,備戰了幾年奧賽,最后除了成為別人口中的反面教材,難道這經歷就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嗎?我可以倒背元素周期表,背出任何一個元素的所有知識點,但是卻沒法讓生物和英語成績提高10分,難不成真的“頂到頭”了嗎?
在高三,給自己搭建未來的模樣
我泡在圖書館里看小說,死皮賴臉假裝自己不在高三。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我知道自己渾身都散發著失敗者的霉味,長出憂郁的蘑菇,甚至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只能這樣了。
期中考試之前,上一屆的學長學姐回校宣講,其中一個北大醫學部的學長這樣說:“我在高三弄懂了一件事——學霸們在高中放棄的浪漫、刺激、多彩的生活體驗,將在全國一流的大學里一點不少地收獲,并且這樣的美好生活將延續到遙遠的未來。你血戰看似無望的高三,其實是在給自己搭建未來的模樣。”
現在回想起來,直到那時,“高考”才開始在我心中變得真實。每個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樹,生發無數枝丫,每個人都有頂天立地的可能。
無論在哪條路上,我都能走到目的地
我的奧賽教練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到現在還沒有能力一語道破天機,但是科學家可以以各種方式逼近真理,無論走在哪條路上,能走到目的地就是成功。”
于是,在后來的日子里,我總是早早地起床,干掉一罐咖啡一個包子,第一個跑到教室里上早自習,背生物知識點,默寫50個英語單詞;然后上一上午的課,中午吃完飯休息40分鐘,干掉一罐咖啡一個蘋果,再上一下午的課;晚自習上到十一點半,熄燈之后,我會再復習一遍英語和生物才睡覺。
就這樣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我從來不挑食,有吃的喝的就行。
我前桌后來回憶說,我那時候就像魔怔了一樣,永遠在做題,永遠在背書,不看題的時候,眼睛望向窗外的天空,嘴里念著“IAA,下丘腦,效應B細胞,reading comprehension”,仿佛往我面前的空氣里一挖,就能破開一個口子,掉出無數的生物知識點和英語句子。
走向目的地的最佳方式
還記得高考結束走出考場的那一刻,看到天空飄著大片大片橘紅的云朵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真好,以后不用天天喝咖啡了”。
后來,我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我有時候會想,人生的目的地在哪兒呢?事業,家庭,還是其他的一些妄念?我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在某一個午后突然醒悟,享受在路上奮斗的心情,這是我走向目的地的最佳方式。
而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