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農業標準化建設無疑是重要的抓手。
“農業標準化是通過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化運作、標準化控制,有效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解決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監管脫節問題,最大限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省人大代表迮育彬在她的建議中這樣解釋。
近年來,浙江省在農業標準化方面做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省政府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建設標準強省的意見》等文件;從2011年起,將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納入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有效推動了標準化政策機制的優化。2015年,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達62.17%。
然而,我省農業標準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農業經營方式、組織化程度與標準化生產不相適應,農業標準化自身體系建設不夠健全,農業標準化推廣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監督力度不夠等引起了省人大代表的關注和重視。
在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迮育彬提出了《關于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她建議,要注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構建起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等多環節主體的利益聯結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注重培育有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的新一代職業農民,提升其實施農業標準化技術能力和水平;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準入標準、農業投入品使用標準、農業廢棄物處理標準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技隊伍建設,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