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榆林小壕兔鄉人大召開評議大會,榆林交警三大隊小壕兔中隊被評為人民群眾不滿意單位,由鄉人大授其“不滿意單位”牌匾,并由人大代表上門“掛牌”要求限期整改。
終于可以給公家單位“差評”了。多年來,行政與司法單位面對的多方監督中,民眾監督一環相對薄弱。這就導致這些單位一旦出現問題,極易引發眾怒,而“給差評”則給了一個出口,讓大家平時亮出意見,這無疑是在防微杜漸。
不過要看到,小壕兔鄉人大召開的述職評議大會,推舉的“差評”單位只有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給定的名額限制,相信如果不限名額,“差評”單位絕不會只有一個。基層單位與群眾接觸面最廣,相互交涉較多,也最容易累積怨懟情緒。“負能量”積少成多,反映到上級那里自然就成了“群眾不滿意單位”。當然,不能否定單位本身的問題,可是基層單位總是受“夾板氣”也是事實。在評議中,相比非基層單位,是比較不討好的。
這就需要擴大評議的范圍,還要改一下評議的方式。比如將評議對象擴展為“基層”和“非基層”兩類,不設名額限制,由“評價制”改為“打分制”。另外,類似的評議也不能僅限于鄉鎮一級政府部門,如市縣一級政府部門,也能接受民眾評議,尤其是有人大牽頭,想必會更有看點。如果將這種評議方式普及化和常態化,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民眾有效監督的氛圍,那么一些行政方面的痼疾,都會消弭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