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中央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檢查典型案例的通報》。通報顯示,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被挪用的情況較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用防治大氣污染的錢,來搞辦公樓維修、招待等其他事項。
一邊是沉重的呼吸,一邊是輕佻的挪用。網民認為,這種“好鋼用在刀把上”的亂作為,實在過分。“專項資金被挪用,一方面說明當初地方政府申請資金時,沒有據實申請,有套取國家資金之嫌;另外一方面說明當地在使用治霾資金時沒有做到專款專用,在經費的管理上存在嚴重漏洞,應該依法依規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
有評論追問,連治霾資金這一相對比較敏感、公眾關注度比較“熱”的專項資金,都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是觀之,那些相對比較“冷門”的項目資金,會否更有可能被挪作他用?
還有評論指出,數目越來越巨大的環保專項資金,除了審計機關的嚴密“看門”外,財政部門還應健全前置性審批,做好事前預防;細化管理要求,從制度上對資金的撥付與使用、項目管理施行事中控制;加大監督檢查和違規懲戒力度,念好審計監督“緊箍咒”,形成事后有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