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古代動物(6)奧陶紀的生物大滅絕
奧陶紀(距今約4.88億年到4.4億年),是古生代繼寒武紀之后的第二個紀,前后延續了有四千多萬年。然而在奧陶紀的末期,全世界的生物遭遇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滅絕。
從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到現在,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系統性的大規模生物滅絕,奧陶紀末期發生的是第一次。其規模在五次中排名第二,全世界有85%的生物種類就此灰飛煙滅,比小行星撞地球的效果還猛烈。
為什么會如此呢?
奧陶紀的時候,地貌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北半球基本是海洋,南半球有非洲、南美、南極和澳洲組成的岡瓦納古大陸。根據化石記錄,當時的陸地上是沒有任何生物的,動物也好植物也好,全都沒有,只有一片荒涼。所有的生命都在海里生存。
在這個時代,一種叫筆石的古老動物很興盛,另外古老的棘皮動物也很多,現在常見的海星就是棘皮動物。喜歡趴在海底的三葉蟲是這個時代的標志性動物,當然也有捕食者,那就是一些巨大的貝類,好比說鸚鵡螺之類的。
然而,這些動物都有一個限制,就是它們都在淺海生存。當時還不存在像金槍魚或者鯨魚那樣可以長距離遠洋渡海的動物,所以,只要世界的淺海區域的環境遭到了改變,那么整個生態環境就要崩潰。
那么,淺海區會遇到什么樣的劇烈動蕩呢?考古學家認為,海退陸升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
奧陶紀是一個溫暖濕潤的時代,全球海面很高,然而到了末期,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南下,一直到了南極的區域,于是大量的冰河出現,地球迎來了冰河時代。海水蒸發之后,一旦降落到大陸上,就被凍起來了,于是海水減少,海岸消退,大量生活在淺海的動物也就隨之滅絕了。之后就迎來了新的生物時代—志留紀。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變動時代的動物們吧。
學名:Sacabambaspis
動物分類:魚類,無顎綱
生存年代:奧陶紀末期
生存地區:大海
又是一種無顎魚,它不能嚼東西,只能靠吸海底的小型生物為生。化石最早是在云南發現的。它和前一種莎卡班巴魚不同,有鱗也有鰭,屬于先進的物種,能在大海里自由地活動。
全長:25厘米

什么叫無顎呢?就是沒有下顎。換言之,這是個沒有下巴的魚。它的眼睛在身體的最前方,前半身體的背和腹部各有一個巨大的甲片覆蓋著,起保護作用。這個魚沒有鰭,所以不可能在海里隨意游來游去,大概只能在淺海里慢慢地移動,屬于那種在災害來臨之際跑也跑不了的悲劇角色。
學名:Thelodus
動物分類:魚類,無顎綱
生存年代:志留紀前期
生存地區:大海
全長:18厘米

學名:Cyrtograptus
動物分類:半索動物門,筆石綱
生存年代:志留紀
生存地區:大海
全長:4厘米
筆石是筆石動物的化石,由于其保存狀態是壓扁了的碳質薄膜,很像鉛筆在巖石層上書寫的痕跡,因此才被科學家叫作“筆石”。筆石和珊瑚有點相似,珊瑚由珊瑚蟲聚集而成,筆石則是由很多小型的筆石蟲聚集而成的。之所以叫半索動物,是因為它又像脊索動物,又有點像棘皮動物,但兩者都不是,所以叫半索動物。奧陶紀和志留紀是筆石的全盛期,也叫筆石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