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德民 宋建華
我社書畫院院聘畫家山水、花鳥展(第三回)
◇ 尤德民 宋建華
中國畫發展到近現代,在20世紀的近百年中,基本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融合西方藝術,向現代化轉型。比如徐悲鴻、周思聰之于人物畫,李可染、張仃之于山水畫等等,老一輩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為中國畫開辟了新的傳統,為藝術史書寫了新的篇章。20世紀60年代以前出生的畫家,現在基本都已功成名就、各自雄霸一方。而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新生代畫家,成長在一個社會形態新舊交替,保守和開放并置的時代。傳統與現代不經意間的碰撞,使他們走向新生的未來,曾經的彷徨、迷惘和對未來的憧憬都化作一件件包含激情的心靈印記。他們或為心中的文化凈土堅守,或對當下的生命狀態擔憂,亦有對祖國山河進行宏大敘事般的謳歌。

蘇高宇 六花莫道空清白68cm×68cm 紙本設色 2016年

金心明 金鼓洞34cm×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云門張巖 山月隨人歸136cm×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本次我社書畫院院聘畫家山水畫展(第三回)所邀請到師恩釗、鮑鐵雷、白聯晟、周松、云門張巖、郭善濤、張喆、楊運高、王雪峰、賀海鋒十一位畫家,有九位是七八十年代生的,另外兩位分別為“40后”和“60后”,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年齡階梯式的畫家布局來策劃本次展覽,主要是想為廣大讀者和觀眾呈現一個較為全面的當代山水畫創作現狀范例,畫家既可以相互橫向借鑒,又可以縱向思考各自的得與失。
這十一位畫家,均研習傳統繪畫多年,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細致解讀和臨摹體驗,中國山水畫那種寧靜曠達的情懷,以及借助筆墨語言所營造出來的幽遠蒼莽的意境,與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閱歷所形成的頗為相似的傳統繪畫語言相吻合,逐漸使自己的創作進入一種“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境地。在他們的作品中,筆墨并不僅僅是常人所說的濃淡干濕,也不單純是某家某派,其畫面意境的塑造是與他們的情感、畫技息息相關的,可以說,傳統繪畫中“我自有我法”的藝術法則,通過他們各自的實踐創作,最終賦予了山水言志的生命精神。
同樣,在以“詩花墨雨”為主題的院聘花鳥畫作品展(第三回)中,我們繼續推出了十位畫家,他們分別是樓有剛、蘇高宇、王國仕、何先球、姚曉冬、陳濤、陳昭、李興杰、李陽、王毅。這十位藝術家大部分都有專業美術院校的教育背景,有著扎實的造型能力和筆墨功夫,在對待傳統上又有各自不同的詮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每位藝術家用不同的筆墨語言闡發自己眼中的花鳥世界,一花一葉、一草一木在他們的筆下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都是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不同的是每位作者賦予了它們各自的神韻,不拘一格。
“山水寫意,人物寫神,花鳥寫生”,花鳥畫注重寫其生意、生機。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應該是在五代以后逐步成熟起來,最具代表性的是西蜀黃筌和南唐徐熙,成為后世花鳥畫之開宗。清張庚《國朝畫徵錄·遲煓傳》曰: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后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花鳥畫發展至今,經過歷代大師們的探索和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筆墨表現形式,但不管怎么發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筆墨精髓不能丟失。如何用傳統的筆墨語言體現當下時代精神,也是擺在書畫家面前的重要問題。通過此次花鳥畫展,可以看到當今年輕一代畫家在這些諸多問題方面的探討、追求和擔當。
責任編輯:宋建華

張喆 江行初見客 68cm×68cm 紙本墨筆 2016年

楊運高 天境 238cm×192cm 紙本設色 2016年

白聯晟 觀山記 136cm×204cm 紙本墨筆 2016年

師恩釗 云山初雪136cm×68cm 紙本設色 2015年

周松 心定蓮花開136cm×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陳昭 家鄉風味136cm×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王國仕 清氣滿園香68cm×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陳濤 竹石鳥語68cm×34cm 紙本墨筆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