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圓(中油遼河油田公司, 遼寧 遼中 110206)
茨78塊注水開發調整研究與應用
王夢圓(中油遼河油田公司, 遼寧 遼中 110206)
應用三維地震解釋技術,開展東部凹陷北部區域地質研究,在地層對比、構造、剩余油分布規律等方面取得一定認識,油藏主控因素由構造控制轉變為巖性構造雙重控制,基于取得的認識,制定了加密調整井提高儲量動用程度,老井轉注完善注采井網的綜合治理模式。為同類型油藏的開發提供了有力借鑒。
注水開發;井網部署;井間挖潛
茨78塊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茨榆坨構造帶北部,西北臨大灣超覆帶,是被斷層切割而復雜化的背斜構造。含油面積3.2km2,石油地質儲量341×104t,可采儲量124×104t,主力含油層位S32段,油藏埋深-1950~-2250m。
茨78塊地質體認識不清,開發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嚴重制約了區塊整體開發效果,采出程度較低,僅為16.5%,主要表現以下兩方面矛盾:一是油層分布狀況與構造形態相互矛盾,高部位出現油層缺失和變差現象。二是生產動態變化與儲層連通關系認識不一致,表現為注水見效方向單一、見效比例低的現象。目前茨78塊共有油水井75口,井下事故井34口,影響日產油16t。注采井網極不完善,水驅效果差,水驅儲量控制程度僅為51.4%,低于《油田開發管理綱要》要求的中高滲透砂巖I類油藏85%的指標。
(1)重新構建地質體 針對茨78塊層狀巖性構造油氣藏,地質條件復雜,地質體落實不清的問題,通過井震結合,精細地層對比,重新落實地質體,并取得以下幾點認識:
①地層對比認識。結合牛居油田沙河街組地層特征,認為原認識的S31的地層實際為S12的地層,有以下兩點依據:依據一:原認識S31段與S32段之間發育剝蝕面,表明地層應該在S3中期抬升遭受剝蝕;但實際上從區域構造演化史來看,該區是S2段末期地層抬升后遭受剝蝕,剝蝕面上面不可能發育S3段地層,表明原認識S31不是S3段地層。依據二:牛居油田S1段底部發育一套厚度為8m的泥巖標志層,標志層上部S1段地層泥巖感應值相對較高,下部地層泥巖感應值相對較低,呈臺階狀變化,該標志層在牛居油田完鉆井中鉆遇率為100%,而該套標志層與茨78塊原認識S31與S32之間標志層極為相似。②地層格架認識。茨78塊基底為太古界潛山,S33段地層超覆在潛山上,發育大套泥巖;S32段地層與S33段地層呈整合接觸,發育大套砂巖夾薄層泥巖,與S1段地層由原認識的平行不整合接觸變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頂部地層被剝蝕;S12段地層超覆在S32段地層上,主要發育大套泥巖夾薄層砂巖。 S11段地層與S12段地層呈整合接觸,發育大套泥巖夾薄層砂巖。③構造新認識。根據地層對比和地層格架取得的新認識,重新落實了茨78塊構造,與原構造相比主要有以下三點變化:一是西北邊界斷層位置稍有變化,與其相交的斷層不發育;二是區塊內小斷層消失;三是南部兩條斷層重新解釋為一條斷層。④剩余油分布規律認識。根據油氣分布現狀,總結出控制茨78塊油氣分布、富集的因素主要有:構造、斷層、剝蝕面、地層等。
S32段I砂巖組為巖性油藏,發育含油單砂體,主要受剝蝕面的影響,剩余油主要在區塊中部井間分布。在3小層中,靠近斷層高部位也有剩余油分布。II砂巖組從上到下由剝蝕面為主控因素逐漸過渡為由斷層控制。剩余油一部分分布在井間未被波及的部位;一部分靠近斷層位置分布。III砂巖組油藏的主控因素為斷層,剩余油主要沿斷層分布,只有少部分在區塊中部零星分布。
S32段II油組是構造油藏,主要受兩條大斷層控制。具有統一的油水界面(-2170m)。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兩個構造高點處靠近斷層的部位,井間水驅不到的區域也有剩余油分布。
(2)調整措施 根據精細地質研究所取得的認識,近年來主要圍繞兩方面開展綜合調整:一是通過側鉆,挖潛構造高部位及井間剩余油;二是針對注采不對應,水驅效果差的區域,實施轉注、復注、重組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網。
為完善注采井網及挖潛井間剩余油,在斷塊區構造高部位及井間剩余油富集區域共部署側鉆井4口,目前已實施3口,初期日產油8.4t,目前日產油5.5t,階段累積產油1949t。如茨35-220C井,該井位于茨78塊北部,井間水驅不到剩余油富集的區域。2016年1月投產S32段潛力層,初期日產液25.1t,日產油1.9t,含水91.1%,目前日產液24.7t,日產油2.4t,含水90.3%,階段累積產油996t。
茨78塊歷史注水井36口井,控制油井42口,見效井27井次。針對局部注采井網不完善、水驅效果差的問題,結合歷史注水見效方向特點,為完善注采井網,選取儲層發育、物性較好、與鄰井連通較好的油井,實施注水井措施24井次。綜合調整后6個井組的10口油井見到注水效果,日產油由7.8t上升到14t,含水由94.4%下降到91.7%,階段累增油1650t。以茨34-0218井組為例,該井組控制油井6口,開井4口,茨34-0218井于2015年5月轉注,目前日注水35m3,階段累注水17134m3,目前4口油井見到注水效果,日產油由6.6t上升到10.7t,含水由93.5%下降到91.7%,階段累增油726t。
[1]張占文,李宗飛,任作偉,等.遼河東部凹陷淺層氣成藏控制因素[J].斷塊油氣田,1997,4(6):11-14.
[2]馬長青.利用精細地質研究成果指導剩余油挖潛[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5:162.
王夢圓(1991- ),女,初級工程師,2015年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現工作于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地質研究所,從事石油地質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