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強(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廠,天津 300280)
港東油田一區東東斷塊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何占強(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廠,天津 300280)
港東一區東東斷塊目前油井采出液高含水,從注水井吸水剖面看,水驅指進現象明顯,由井間示蹤劑結果得知,斷塊平均水驅速度達到了3.9米/天,油水井之間存在明顯的水驅大孔道,致使采收率難以提高。但油藏描述成果顯示,剩余可采儲量的70%仍集中在主力砂體,通過改變驅替介質,采用聚合物驅,在縱向上能夠有效地提高油藏的有效動用,在平面上有效改善驅替方向,最終提高斷塊采收率。
主力高水淹斷塊;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
1.1 地質概況
一區東東斷塊位于港東油田的東部,含油面積3.0km2。石油地質儲量382.2×104t,其主要含油層位為明Ⅱ、明III、明IV和館I油組。油藏埋深1400-1890m,原始地層壓力為17.08MPa,油藏溫度為75.8℃。為復雜斷塊人工注水驅動油氣藏。
1.2 儲層物性及流體性質
巖心分析表明,港東開發區明化鎮組和館陶組儲層物性好,平均孔隙度為28%,平均水平滲透率為972×10-3μm2,屬高孔高滲儲層以高孔高滲為特征。
原油密度為0.9098g/cm3,粘度為4.98mPa.s,凝固點為6.0℃,含蠟量為7.8%,膠質+瀝青質含量為24.9%,地層水NaH?CO3型,地層水總礦化度為3660mg/L。
1.3 滲流物理特征
港205井毛管壓力曲線顯示了明Ⅲ組、館陶組油層孔隙分選性好,粗歪度,束縛水飽和度較低,排驅壓力低,說明油層孔隙結構較好。油層潤濕性為弱一中親水,有利于發揮水驅油作用。
1.4 儲量及其分布
斷塊儲量計算采用容積法并以單砂體為計算單元。計算結果為:石油地質儲量382.2×104t,含油面積3.0km2。其中明化鎮的儲量為360.9×104t,占斷塊總地質儲量的94.4%;館陶組儲量為21.3×104t,占區塊儲量的5.6%。
目前(2012年10月),有油井36口,開28口,日產油76.97t/ d,綜合含水90.94%,累產油90.09×104t,有水井20口,開井15口,日注水平691m3/d,累注水550.90×104m3。采油速度0.65%,采出程度23.11%。
2.1 聚合物驅注采井網設計
2.2.1 注聚層及注聚井篩選原則
(1)平面上具有一定發育范圍和儲量規模的主力單砂層;連通程度在80%以上;有清楚的注水見效開發歷史;有一定的剩余油資源潛力。
(2)注采井網完善程度高,力求雙向受益油井的比例達到60%以上;注采對應率在80%以上;井況良好,特別是注聚井,可以實現分注、測試等措施。
2.2.2 注聚層位篩選
(1)注聚層位篩選
根據上述的篩選原則,針對一區東東的29個單砂層,優選歷史上注采井網較為完善,單砂層吸水狀況好,目前的水淹狀況嚴重,剩余油飽和度值比較低一般為40%-45,共18層。
(2)注聚層剩余資源量評價
注聚區控制地質儲量327×104t,占一區東東斷塊地質儲量的83.4%,常規水驅控制剩余可采儲量28.0×104t。
2.1.3 注聚井篩選及注采井網設計
立足現有井網,以盡量擴大注聚波及范圍并形成較完善的注采系統為原則,共篩選了注聚井24口;受益井28口。
一區東東斷塊注聚單砂層18個,設計注聚井24口,受益井28口井,注聚區注采井網完善后注采井數比由目前的1:1.5提高到1:1.2;水驅控制程度由目前的54.7%上升至81.6%。
2.1.4 注聚前的準備工作
根據聚合物驅對注采井網、注采系統完善程度的要求,結合目前生產井和注水井的生產情況,在實施污水注聚前,應做好注聚前的準備工作。
注聚井工作量:轉注、修復、分注合計12口。油井工作量:側鉆、放換層、防砂、補孔等10井。
2.2 單井配注設計
根據目前的注水狀況分析及注采平衡原則,對注聚井進行了單井配注,年注入速度0.08pv,累計注入0.5pv,段塞結構:前緣段塞0.05PV+主體段塞0.3PV+后尾段塞0.15PV;前緣段塞:0.05PV 2500mg/L聚合物,主體段塞:0.3PV 2000mg/L聚合物,后尾段塞:0.15PV 1500mg/L聚合物,注入時間6.25年,區塊設計配注量1510m3/d。
2.3 動態監測方案設計
2.3.1 壓力測試
注聚井在轉注或投注聚前各測一次靜壓,注聚后每半年測一次。
2.3.2 吸水、產出剖面測試
注聚井注聚前用同位素法測吸水剖面一次,注聚中用氧活化測試吸水剖面,每半年測一次,及時掌握注聚層吸水情況。
針對主要受益油井的井況與現狀,制定了產出剖面監測,時間間隔一年一次。
通過幾年的實施,注聚區各項開發指標呈現向好的趨勢,增油效果顯著。截止目前,累計注水0.234PV。注聚井壓力逐漸上升,油壓由8.2 MPa上升到最高11.1 MPa,;油層動用程度提高6.7%;注聚受益井含水下降1.6%,產油量由38.6噸/天上升到50.2噸/天,累計純增油2.3萬噸,控遞減增油3.4萬噸;采收率提高4.5%。
在油田開發后期,潛力挖掘難度加大,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主力砂體仍然是油田穩產上產的關鍵,剩余油已經呈現出“普遍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狀態,針對平面上分散的剩余油,通過聚合物驅,能夠有效地改善水井吸水狀況,改善平面矛盾,降低油井含水,提高區塊的最終采收率。
[1]姜漢橋 油藏工程原理與方法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