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張宏亮 劉文彬(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3D打印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及前景分析
劉旭 張宏亮 劉文彬(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作為新興技術,3D打印技術逐漸有一種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強大勢頭。目前,我國3D打印技術中的個別領域已經超越全球大部分國家,成為技術引領的典范。但是,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3D打印技術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3D打印技術并沒有普及,技術研發與應用脫節,產業化發展滯后等,這都是今后3D打印技術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3D打印技術;產業化;技術革新;前景
近年來關于3D打印技術的研究如雨后春筍一般,在中國知網中,以3D打印為關鍵詞的文章總共1449篇。從2012年才出現,并且之余4篇。其中,王躍飛在《從社會計算到社會制造:一場即將來臨的產業革命》[1]中,對這項技術提出了高度的評價,他指出這項技術同互聯網、物聯網等相結合,將會觸發新的產業革命。此后相關的研究逐年增長,在2016年,文章總數達到了將近650篇,這說明3D打印技術已經從一個神秘的舶來品,逐漸成為了我國技術研發的重點,3D打印技術的研發將會愈演愈烈,并且其對傳統產業發展的影響力之大、3D打印產業的前景之廣是顯而易見的。
3D打印技術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打印制作3D地圖的構想是其最初的設想來源之一[2]。隨后3D打印技術不斷發展,技術由最初的美國逐漸發展到日本、英國、中國等國家,它的革命性特征在于其技術原理,即利用不同的“打印材料”,通過電腦控制,根據分層加工,將二維計算機圖紙變成三維實物。
與傳統打印技術相比,3D打印技術在打印原理和使用材料聊上都有很大不同。在打印原理方面,3D打印技術也是增材制造技術的一種,其原理是離散——堆積——成型,首先利用計算機將實物模型進行離散分層解析,其次通過打印機將原材料進行自下而上的堆積,最終弄形成事物的成品。在使用材料方面,3D打印技術采用的是金屬、陶瓷、塑料、砂等打印成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傳統打印的材料更加多樣化和具體化。
3D打印技術實現了傳統工藝無法涉足的繁瑣結構的制造,在技術層面解決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和生產周期的極大減縮。經多年發展,我國3D打印技術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部分關鍵技術已經走在了全球的領先地位,并實現了原材料的極大豐富、成品結構的進一步細化、成品精度的再次提升。目前,我國3D打印技術研究現狀呈現出主要在高校研發較多,也有個別的單位也在進行相關的研究的良好趨勢。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激光快速成型系統、激光熔融沉積技術、生物醫學3D打印技術應用、電子束選區熔化技術、工藝及設備等。3D打印技術被實際應用到飛機零件制造、承力構件、生物醫學模型、發動機葉片等方面,推動了海軍艦艇、航天科技、醫學領域、房屋建筑、汽車行業、電子行業和服裝行業等相關領域的快速應用和成果轉化。
3D打印技術的發展大大推動了3D打印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化進程,為3D打印產業和國家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提供了現實可能性。2013年,市場規模達到17.2億人民幣,相比于2014年,市場規模約為47.4億元,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D打印產業將是今后我國產業發展的突破點之一。
首先,3D產業未來發展應實現產業化發展。3D打印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優勢十分明顯。但是應正確看待3D打印產業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明確其產業功能,規避技術發展中的問題,將其與傳統制造產業相結合,相互補充、協調共進,共同促進制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未來發展應加強3D打印技術的實際應用。3D打印技術應同經濟市場、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協作,開展以客戶需求為主的3D打印市場運營模式,建立良好的政府政策和投資通道,為3D打印技術的實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3D打印技術的實際應用反過來也能夠加強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和技術雙贏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3D打印技術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和國際技術研究領域的尖端科技。但是在3D打印相關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國內行業專家、國際研發團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破3D打印技術的關鍵難題和技術發展制約壁障,進而實現我國3D打印產業高效、合理的發展,為國家3D打印技術的提高和國際技術實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貢獻。
[1]王躍飛.從社會計算到社會制造:一場即將來臨的產業革命[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06):68-669.
[2]包國光,趙默典.3D打印技術的本質特征及產業化對策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2):111-117.
沈陽理工大學省級大創項目資助(編號: 41410013S203)
劉旭(1994-),男,籍貫:沈陽市,專業或研究方向:信息對抗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張宏亮(1994-),男,籍貫:內蒙古通遼,專業或研究方向:信息對抗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劉文彬(1995-),男,籍貫:營口蓋州市,專業或研究方向:信息對抗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