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北票市三寶水利服務站,遼寧 北票 122112)
?
水土保持防治存在問題及保障措施研究
高 艷
(北票市三寶水利服務站,遼寧 北票 122112)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就是水土資源。如果水土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將會遭受嚴重破壞,也必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為此,文章分析了遼寧省水土流失防治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工作保障措施,旨在保護水土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類生存環境免遭破壞。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對策;探析
1.1 普遍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小流域綜合治理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相結合,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并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01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治理面積28234.11km2,其中梯田1183.86km2,水保林11493.22km2,經濟林4654.51km2,農田防護林396.19km2,種草504.02km2,封禁治理8509.55km2,其他治理面積1492.76km2。同時修建排灌溝渠5783.60km,蓄水池1873座,谷坊10.96萬座,溝頭防護工程695.21km,小型護岸工程1482.15km,田間道路10806.21km。
1.2 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加強水土保持監督
遼寧省政府于1998年發布了《關于確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通過劃分重點防治區,做到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因情施策;2011年《水土保持法》修訂后,省政府于2014年出臺了《遼寧省水土保持條例》。近10多年省、市、縣制定相關配套法規和規范性文件300多件,為監督執法提供了可靠依據;全省成立水土保持監督機構89個,涉及14個地級市、73個縣(市、區),執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執法能力大幅提升;強化生產建設項目管理,2001年以來全省累計編制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43795項,驗收926項,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投入97.97億元,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16.72億元;此外,各地不斷加強水土保持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了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1]。
1.3 完善監督管護責任,不斷強化工程管護
一是落實管護責任,把“四荒地”拍賣或承包給農戶,明確其管護責任。未承包的工程管護工作由鄉鎮政府指定專人負責。二是加強管理規范化工作,相繼出臺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區禁牧辦法、水土保持設施管護細則等規范性文件。
1.4 加快監測網絡建設步伐
逐步建成由省監測總站、分站和市級監測機構為骨架的監測網絡體系。全省共建立監測站點20處,為水土保持監測、監督、管理與決策提供依據。 綜上,通過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全省水土流失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生態環境明顯趨好,治理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時,各地在防治工作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由于遼寧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眾多的人口以及長期的開發利用,特別是隨著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頻繁的生產建設活動,地表和植被不斷遭受擾動,水土流失一直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正值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態勢對水土保持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同時,水土保持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
2.1 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根據遼寧省第四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表明,全省的水土流失依然嚴峻。按照中央領導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要15年初見成效的戰略部署。全省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東北黑土區資源保護搶救的任務十分迫切,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2.2 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仍較突出
人為水土流失雖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重建設、輕生態、輕保護問題依然存在,仍需進一步加強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和監督管理。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問題日益突出。由于礦山開采周期長,原老舊礦區并未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個別新開礦區業主法制觀念淡漠,不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不按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還有較多的廢棄礦山,未采取任何恢復及治理措施,致使亂排濫棄現象愈演愈烈,不僅造成河道和水庫的淤積、污染水質,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加強礦山水土流失治理迫在眉睫[2]。
2.3 水土保持綜合監管有待加強
水土保持政府目標責任制等尚未有效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等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急需提高,監管能力亟待增強。管護機制不完善,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目前,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系統的保護治理成果的相關機制,單純的依靠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無法有效的維護治理成果,鞏固及保護治理成果的難度將會更大。
2.4 統籌服務發展理念不突出,社會公眾水土保持意識尚需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管理人員技術水平不高;受傳統經營思維和理念影響,重建設而輕管護;相關水利工程建設人員技術水平低,缺少專業技能培訓。因此,服務意識不強以及缺乏專業的實踐過程進行鍛煉。盡管個別地區采用農民自行管理的方式,對水土保持工程進行管護。但是,受傳統小農思維、思想制約,多數農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容易忽略長遠發展利益。相關管理與運行和維護制度不能嚴格執行,從而引發“農民管不了”以及“國家管不到”和“集體管不好”等突出的社會管理問題[2]。在水土保持宣教和科普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生產、建設過程中急功近利、破壞生態的情況仍有發生,社會公眾水土保持意識尚需提高。
2.5 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尚不能滿足生態建設需要
近十年來國家水土保持投入明顯增長,但水土流失防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且治理難度逐步增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仍不能滿足生態建設需要。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度不夠。以往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更多的是側重于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具體措施,而對于水土保持可續發展的時代背景與動力考慮不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度不夠。坡耕地治理工作進展緩慢,水源區水土流失帶來的污染問題。由于沒有專項資金投入,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沒有保障,坡耕地綜合治理工作進展更為緩慢。加上水土流失又是面源污染的最大載體,大量化肥、農藥及城鎮生產生活未經處理的污染源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流入河流,造成水源區水體污染嚴重,這給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帶來很大威脅[3]。
3.1 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組織,強化責任
各級政府要把水土保持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切實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協調機構,實施好《全省水土保持規劃》。各市、縣(市、區)政府應根據《全省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工作目標和任務,結合當地實際,組織編制相應規劃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責任制,同時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依法監督。在省級層面,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并協調規劃的實施[4]。省直有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強化責任、加強溝通、通力合作,重點開展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綜合防治,抓好任務落實和監督檢查。每年召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年度水土保持工作任務。
3.2 嚴格執法,依法行政
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遼寧省水土保持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快制定《遼寧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確定具體的收費方式、征收原則、收費標準。針對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水土保持監測以及監督執法等工作,出臺或者修改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制定《遼寧省水土保持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參照執行標準》,提升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操作力和執行力。 加強法制機構能力建設。整合執法力量,實現各項執法任務的協調統一,把水行政執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搞好水保執法監察隊伍的建設。加強執法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強化行政執法考核獎懲,嚴格執行執法責任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度。各種生產建設活動要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有關法律法規,依法編報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5]。
3.3 建立保障機制,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各級政府要繼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拓寬資金渠道,建立預算內用于水土保持建設和管理的保障機制,足額落實地方投資。建立多元化水土保持投資體系。鼓勵各地搭建投融資平臺,引導民間資金投入[6]。做好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和使用管理。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落實有關稅收優惠,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建立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3.4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水土保持建設
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在水土流失地區,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7]。培育和完善水土保持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建設,調動地方政府和群眾參與水土保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市場機制。
3.5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工作良好發展
各級政府要重視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支持水土保持學科發展和產學研體系建設,注重水利科技推廣和應用,加大水土保持科技投入力度,加強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鼓勵技術創新。
3.6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水土保持意識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深入開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等活動。加強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及學科建設,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在中小學開展水土保持科普知識講座、征文、攝影和水保夏令營、戶外實踐等活動。利用黨校向廣大黨員干部宣傳科學發展觀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知識。 面向農村開展水土保持實用技術、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在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建成后,設置標志牌或宣傳牌。通過多種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8]。
近年來,由于地理環境較為復雜、農民生產能力水平不高以及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強,使得我國水土流失嚴重情況居世界前列。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必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對遼寧省的水土流失情況及水土保持現狀進行研究,從中分析出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對該全省的自然、人文條件提出有針對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減輕水土流失程度,促進遼寧省地方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統一。
[1]常丹東,王禮先.水土保持對黃河年徑流量影響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5 (B04):37-42.
[2]田冰.河北省自然濕地生態需水量分析[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7(02):34-36.
[3]李學森.凌河流域水資源現狀及保護措施[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03):36-37.
[4]金云杰.凌河流域人工濕地對水環境質量影響分析評價[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05):27-28.
[5]陳竹青.長江中下游生態徑流過程的分析計算 [D].南京: 河海大學,2005.
[6]張洪江,孫艷紅,程云,等.重慶縉云山不同植被類型對地表徑流系數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06):11-13.
[7]才慶欣.南票區沙金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分析[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01):42-44.
[8]馬永.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4(03):50-53.
1007-7596(2017)05-0193-03
2017-04-14
高艷(1975-),女,遼寧北票人,工程師,從事開展農村水利規劃設計工作。
S157
B